傲慢与偏见
知书房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偶然翻到这本两百年前的小说时,完全没想到会被它戳中。最让我惊讶的是,书里写的那些婚恋观念和现在居然没差多少。伊丽莎白这样的姑娘放在今天,照样会被说"眼光太高""太挑剔"。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时女性除了嫁人根本没有别的出路。
看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相处过程特别有共鸣。第一次见面就被傲慢态度惹恼,后来听信谗言对他印象更差。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吗?因为第一印象就给人贴标签,然后不断找证据证明自己没错。达西第一次求婚时说的那些话,表面上是在表白,实际上每句都在炫耀自己的优越感。换做是我,肯定也会像伊丽莎白那样气得发抖。
但最打动我的是伊丽莎白的清醒。她拒绝柯林斯的时候,母亲歇斯底里,邻居说三道四,但她知道嫁给一个愚蠢的人意味着什么。后来看清达西的真实为人,也能勇敢承认自己当初的判断错了。这种既坚持原则又愿意反思的性格,现在看都很难得。
书里其他女性的处境也让人深思。夏洛特为了安稳生活嫁给讨厌的人,莉迪亚为了一时冲动私奔差点毁掉全家。这些选择背后都是当时女性没有自主权的现实。伊丽莎白能遇到达西是运气,但更多像她这样的姑娘,可能一辈子都等不到一个真正尊重她们的人。
有时候会想,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女性会怎么做。像简那样温柔忍耐?像莉迪亚那样任性妄为?可能最后还是会理解夏洛特的选择。但看到伊丽莎白在舞会上对达西说"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过符合我标准的男人"时,还是会觉得痛快。明知这句话会得罪在场所有男性,她还是说了。这种底气,哪怕放在今天都不容易。
婚姻总是带着某种宿命感,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另一半,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充满偏见,达西也一直保持傲慢。他们都不完美,但正是这些缺点让故事变得真实。
爱情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需要勇气,她选择等待真正的幸福。达西克服自己的骄傲,向伊丽莎白表白却被拒绝。这些挫折没有打败他们,反而让他们成长。
最后他们明白了最重要的道理:真爱需要放下身段,需要互相理解。当两个人都愿意为对方改变时,幸福自然就会到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做自己,保持真诚,总会遇到对的人。
伊丽莎白的一生就像一场认知的旅程。一开始她被偏见蒙蔽,误解了达西的为人。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判断出了错,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在经历了种种误会和反思后,她终于看清了真相。达西不是她想象中傲慢的人,而她自己也不是完全理智的评判者。最终她学会了放下成见,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他人。这个过程让她获得了成长,也收获了真挚的爱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一个人需要时间,认识自己更需要勇气。
合上《傲慢与偏见》,我竟有些困惑。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固然令人欣慰,但这段感情背后隐藏的社会规则与人性博弈,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奥斯汀笔下的英国乡村社会,看似优雅从容,实则处处布满阶级的荆棘。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观,那些精于算计的母亲们,那些把嫁妆看得比人品还重要的绅士们,构成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牢笼。最让我困惑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挚的感情究竟能占多大分量?班纳特太太为女儿们物色丈夫时的市侩嘴脸,与柯林斯牧师攀附权贵的丑态,无不揭示着婚姻作为社会晋升工具的本质。
虽然奥斯汀用幽默机智的笔调缓和了故事的沉重感,但那些妙语连珠的对白背后,是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待价而沽的残酷现实。伊丽莎白的聪慧与反抗固然令人赞赏,可最终她仍要依靠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来获得幸福。这种矛盾的解决方式,让我既为她的幸运庆幸,又为时代对女性的束缚感到悲哀。
作为一部经典,《傲慢与偏见》的文学价值毋庸置疑,但重读时我却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会心一笑的桥段,现在都蒙上了一层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这部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人性的光辉,也映出了社会规则对个人选择的深刻影响。
最近重读《傲慢与偏见》时,不得不承认这部被奉为爱情经典的作品让我感到某种不适。奥斯汀笔下那个精于算计的婚姻市场,那些用优雅举止包装的势利眼,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令人窒息的铜臭味。最令人诧异的是,书中人物对爱情的认知竟如此物化——班纳特太太整天盘算着如何把五个女儿"卖"个好价钱,而彬格莱先生每年四千英镑的收入似乎比他的品格更重要。
当伊丽莎白在罗新斯花园漫步时,她考虑的不是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而是估算着达西先生作为庄园主的身价。这种将人物明码标价的写作方式,让所谓"爱情"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财务并购。达西的傲慢固然令人反感,但伊丽莎白那种用尖酸刻薄来掩饰自卑的做派同样让人不适。他们之间的和解不是因为灵魂的共鸣,而是因为前者证明了自己足够富有,后者证明了自己足够聪明。
在这个被舞会、下午茶和闲言碎语填满的世界里,我时常困惑:如果剥离了那些体面的年收入数字,这些人物还剩下什么值得被爱的特质?夏绿蒂·卢卡斯的选择尤其令人心寒——她明知柯林斯是个蠢货,却仍为"舒适的住宅"而嫁给他。这种婚姻观在当代读者看来,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对女性自主意识的羞辱。
奥斯汀用机智的讽刺掩盖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她笔下的女性除了等待被有钱人选中外别无选择。莉迪亚的私奔闹剧更凸显了这个系统的荒诞——整个社会可以容忍威克姆的卑劣,却不能原谅一个女孩对激情的追求。当达西用金钱摆平丑闻时,所谓的"圆满结局"不过是金钱万能论的又一次胜利。
重读时我不断自问:在这个用英镑衡量一切价值的世界里,真正的爱情有生存空间吗?或许奥斯汀的本意就是揭露这种虚伪,但两个世纪以来读者对"达西先生"的盲目崇拜,恰恰证明我们仍然活在那个用财富定义人性的牢笼里。当现代女性还在幻想"遇到自己的达西"时,我们是否也成了班纳特太太的同类?这部小说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它描绘的婚姻市场逻辑至今仍在我们的相亲角、婚恋网站上鲜活地存在着。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