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
知书房
了不起的盖茨比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
发表书评
一开始觉得这书很普通,看完发现尼克说的对,盖茨比确实了不起。他爱的不是黛西,是那个梦。我们都是追梦人。
当我在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时,如果只看到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就太浮于表面了。菲茨杰拉德笔下那个镀金时代,每个角色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美国梦的幻灭。黛西的浅薄、汤姆的傲慢、盖茨比的执念,都不过是那个时代精神空虚的注脚。我们今天追逐的所谓成功,难道不也是被包装成梦想的物质欲望吗?盖茨比用整座豪宅的灯火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电话,而我们用996的加班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兑现的承诺。这部小说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清了所谓上流社会的真相——那些精致的酒杯里盛着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毒酒。当盖茨比最终倒在自己的游泳池里时,我们才惊觉,那个时代的美国梦和我们今天的都市幻想一样,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执着地追逐着那盏对岸的绿灯,却始终看不透黛西背后虚幻的本质。这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我们拼命想要抓住的幻影——名利、爱情、完美人生,其实都像那盏绿灯一样遥不可及。但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执着,让盖茨比这个人物如此动人。菲茨杰拉德笔下这个追梦人,既可笑又可悲,却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或许都该保留一点像盖茨比那样不切实际的赤诚。
菲茨杰拉德被捧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被过度神化的作品,在华丽辞藻的包装下,暴露出的是惊人的空洞与矫饰。翻开这本不足两百页的小册子,扑面而来的不是文学经典的厚重感,而是一股精心调配的香水味——初闻惊艳,细品却尽是人工香精的廉价感。
叙事视角的选择就暴露出作者的投机取巧。尼克这个叙事者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一边标榜自己"惯于保留判断"的客观,一边对每个角色进行露骨的道德审判。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叙述让整个故事像场拙劣的独角戏——当尼克用抒情诗般的语言描述黛西"声音里有钱的质感"时,读者分明能听见作者本人在幕后急不可耐的解说声。更可笑的是,这位自诩中立的旁观者,最后竟成了盖茨比葬礼上唯一的送葬者,这种刻意的情节安排简直像在读者耳边大喊:"快看!这是个多么深刻的讽刺!"
人物塑造堪称一场纸醉金迷的假面舞会。盖茨比这个核心人物始终笼罩在刻意营造的神秘光环里,他的发家史含糊其辞,他的痴情显得病态而非动人。当他把衬衫像彩虹瀑布般抛向黛西时,这个本该动人的场景因为缺乏真实的情感支撑,只让人想起百货公司橱窗里矫揉造作的陈列。黛西更是被简化为一个会走动的符号——她不是活生生的女性,而是作者用来象征美国梦腐朽内核的道具,每次出场都精准地踩着"金女郎"的刻板印象舞步。就连看似复杂的汤姆,也不过是作者贴在"旧钱阶级"身上的漫画式标签。
最令人窒息的是小说挥之不去的造作感。那盏著名的绿灯被反复强调到令人反胃的程度,仿佛生怕读者看不懂这个蹩脚的隐喻。整部小说就像盖茨比的派对——表面上流光溢彩,内里却空无一物。当菲茨杰拉德用整页篇幅描写未开封的书页以显示盖茨比的文化装点门面时,这种匠气十足的"象征"恰恰暴露了小说本身的致命伤:它太想成为一部伟大作品,结果变成了一本装满警句的精致标本。那些被文青们奉为圭臬的华丽句子,不过是镀金的笼子,关着一只从未真正活过的文学木偶。
看了几十页《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菲茨杰拉德写的东西太浮夸了,整天就是派对、香槟、豪车,这些东西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他笔下的美国梦其实就是有钱人的游戏,盖茨比拼命赚钱就为了追回一个根本不爱他的女人,这种执着看起来特别可笑。
书里描写的上流社会特别虚伪。那些人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自私冷漠。黛西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根本不管别人的死活。盖茨比为她付出那么多,最后换来的却是背叛。这种爱情故事一点都不浪漫,反而让人觉得心寒。
最让人生气的是,作者好像很羡慕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把盖茨比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但盖茨比其实就是个沉迷幻想的傻瓜。普通人为了生活拼命工作,哪有时间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菲茨杰拉德自己也是靠写书赚钱的,他凭什么看不起努力谋生的人?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现实。它把美国梦包装得很美好,但实际上那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在为温饱发愁。盖茨比的豪宅和派对根本代表不了普通人的梦想。与其看这种虚假的浪漫故事,不如多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