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
查尔斯·狄更斯

远大前程

查尔斯·狄更斯  

《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60年至1861年之间。 故事背景为1812年耶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此小说贯彻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5169
没有真正被社会毒打过的人,永远没资格说自己理解了《远大前程》;但一个清醒且不甘被命运摆布的现代读者,却必须反复咀嚼这部看似光鲜的维多利亚时代寓言。我们可以说自己厌恶《远大前程》,因为这部小说里充斥着令人窒息的阶级偏见和虚伪的道德说教;但英国文学史必须为它保留一个位置,否则就证明我们丧失了直面人性阴暗面的勇气。这些话听起来刺耳,但在社会不公更刺耳的现实中,这些批评反而显得过于温和。 在阶级固化的绞肉机里,匹普这样的年轻人,灵魂被名利腐蚀,情感被虚荣异化,行为被欲望驱使。他的成长不是真正的成长,而是从一个天真的泥腿子,异化成一个势利的伪绅士。在遇到"恩主"之前,这个铁匠铺的男孩还怀有质朴的梦想;在突然获得"远大前程"之后,却迅速蜕变成伦敦社交圈最令人作呕的攀附者。狄更斯笔下的"前程"根本不是前程,如果有,那么这种前程的唯一价值就是警示后人:不要成为匹普这样可悲的市侩。 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阶级幻梦毁了这个本该安分度日的乡村少年,而这种精神毁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典型的"暴发户心理综合征"。是突如其来的财富让这个年轻人扭曲了,腐朽了,崩塌了,让他永远失去了用平等眼光看待他人的能力,也让他的后半生都在偿还同一个债务:年轻时犯下的势利罪。 但这里有个值得玩味的对比:我在重读时总忍不住想到简·奥斯汀笔下的青年。他们同样面临阶级跃升的诱惑,为何最终没有沦为匹普这样的可怜虫?或许答案在于:真正的成长不该建立在对出身的背叛上。伊丽莎白·班纳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知,而匹普却把铁匠铺的出身视为需要洗刷的耻辱。这种本质差异,让《傲慢与偏见》成为一曲人性的赞歌,而《远大前程》却沦为一场令人不适的道德闹剧。 狄更斯最狡猾的地方在于,他给这个庸俗的故事披上了"浪子回头"的外衣。仿佛只要匹普最后认错了,一切就可以被原谅。但我要问:那些被匹普伤害过的人呢?乔的真心被践踏,比迪的感情被玩弄,这些创伤难道靠几滴忏悔的眼泪就能抹平?这种廉价的救赎叙事,恰恰暴露了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的虚伪本质。 更令人不适的是小说对女性角色的处理。艾斯黛拉被塑造成一个冷血的"蛇蝎美人",而她的养母郝薇香小姐则是个疯癫的老处女。这些女性要么是男性欲望的对象,要么是男性恐惧的投射,唯独不是完整的人。当狄更斯让匹普最终"宽恕"艾斯黛拉时,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简直令人作呕——明明匹普自己才是更需要被宽恕的那个。 我承认《远大前程》的文学技巧,但拒绝为它的核心价值点赞。这部小说就像一面布满裂痕的镜子,照出的不仅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病灶,更是人性中永恒的弱点:我们太容易把社会地位误认为人生价值,把物质成功等同于精神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匹普的悲剧每天都在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重演,只不过我们换了更体面的伪装罢了。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7326
先说这部小说确实展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成长故事,对于渴望了解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风貌的读者来说,皮普的经历就像一扇打开的窗户。狄更斯对阶级差异的描写入木三分,那些关于遗产、身份与爱情的戏剧性转折,确实能让初读此书的年轻人产生强烈共鸣。特别是当皮普从铁匠学徒突然获得神秘资助时,那种命运转折的狂喜与忐忑,几乎能让每个怀揣梦想的读者心跳加速。 但越往后读越觉得不对劲。皮普对上层社会的迷恋简直到了病态的程度,当他开始嫌弃乔·葛吉瑞的粗鄙时,那种忘本的速度快得令人心寒。更可笑的是,全书一边批判着阶级固化的罪恶,一边又让皮普的"远大前程"完全依赖于另一个阶级的施舍——郝薇香小姐的养女埃斯特拉不就是被刻意培养成阶级工具的吗?狄更斯似乎陷入了自己设置的悖论:他让皮普唾弃势利眼,却又安排所有关键转折都靠势利眼的游戏规则推动。 最让人困惑的是结尾的处理。皮普最终破产回归平凡,看似完成了道德救赎,但这个结局透着股诡异的虚伪。他那些年在伦敦挥霍的金钱,不正是来自罪犯马格韦契的赃款吗?全书对金钱原罪的批判,最后竟简化为"浪子回头"的老套说教。更不用说埃斯特拉这个角色,被塑造成阶级偏见的牺牲品,却在结尾莫名其妙地与皮普和解,仿佛郝薇香小姐几十年的扭曲教育能在一场火灾后就烟消云散。 诸多评论盛赞这部小说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的深刻批判,但细究起来,狄更斯的批判实在软弱得可笑。他让皮普厌恶德鲁塞尔的势利,却安排毕蒂这个"完美底层女性"来拯救主角;他描写新门监狱的恐怖,却又让马格韦契的救赎完全依赖于资助皮普跻身上流社会。这种矛盾就像是用金勺子喝救济粥,既想维持道德优越感,又舍不得放下阶级特权带来的叙事便利。 当我得知狄更斯本人也曾经历过阶级跃迁时,整部小说突然显得格外矫情。那些对皮普虚荣心的描写,与其说是批判,不如说是自我开脱的精致伪装。就像当代某些网红一边炫富一边标榜"平凡可贵",狄更斯笔下的道德训诫总带着股既得利益者的酸腐味。说到底,《远大前程》最远大的,不过是作者那颗既想揭露阶级真相,又渴望维持中产阶级读者好感度的摇摆之心。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39064
尽管合上这本书已经有些时日,狄更斯笔下那个充满希望又充满讽刺的世界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虽然早就听说这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但没想到他对人性的刻画如此深刻,如此细腻,如此富有层次,如此令人回味无穷。皮普从天真到虚荣再到醒悟的成长轨迹,被描绘得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每个转折都那么自然又那么发人深省。 这当然与狄更斯本人的经历密不可分。这位文豪从小就尝尽人间冷暖,在鞋油厂当童工的经历让他过早地见识了社会的残酷。我一向认为,作家最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都带着自己的生命印记。那些没有切身体验的描写,即便文笔再华丽,也总让人觉得隔了一层。 比如简·奥斯汀,如果没有在乡村绅士圈的生活经历,很难想象她能写出《傲慢与偏见》中那些精妙绝伦的社交场景。班纳特太太的市侩、柯林斯先生的谄媚、达西的傲慢,每一个角色都活灵活现,正是因为奥斯汀对这些人物原型太熟悉了。 又比如老舍,如果没有在北京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怎么可能写出《骆驼祥子》这样血淋淋的都市生存图景?祥子的每一次挣扎都那么真实,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远大前程》的魅力同样源自这份真实。狄更斯不仅写出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更勾勒出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画卷。律师贾格斯办公室的阴森、伦敦上流社会的虚伪、新门监狱的恐怖,这些场景的描写都带着作者亲身经历的体温。 作为一个曾经也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皮普的故事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谁年轻时没有做过一夜暴富的美梦?谁不曾为了虚无缥缈的"远大前程"迷失过自己?记得大学刚毕业时,我也曾像皮普一样,对所谓的"上流社会"充满向往,觉得只要挤进那个圈子,人生就会完全不同。 小说中皮普收到匿名资助时的狂喜,我完全能够理解。那种感觉就像突然中了一张人生彩票,仿佛所有的困境都会迎刃而解。但随着故事发展,看到皮普逐渐被虚荣心腐蚀,变得势利而忘本,我又不禁心惊——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诱惑吗? 狄更斯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把皮普塑造成一个非黑即白的角色。这个年轻人的软弱、动摇、悔悟都那么真实。当他最终认清自己的错误,学会珍惜真正的朋友时,那种成长带来的感动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特别打动我的是乔·葛吉瑞这个角色。这个淳朴的铁匠自始至终保持着善良的本性,在皮普得意时默默祝福,在皮普落魄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这个追逐名利的世界里,这样的纯真显得尤为珍贵。每次读到乔说"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时,我的眼眶都会湿润。 小说的结局也体现了狄更斯的智慧。皮普并没有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他找回了自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这种不落俗套的处理方式,让故事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寓言,成为了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 重读《远大前程》,我发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随着年龄增长在不断加深。年轻时关注皮普的爱情和财富,现在则更看重他精神上的蜕变。或许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它们总能伴随读者一起成长,在每个生命阶段给出新的启示。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7653
如果成长教会我们的是如何面对命运的馈赠;那么《远大前程》教会我们的便是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这部小说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主角;亦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事迹;既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也没有刻意营造的道德说教;不但没有理想化的成功模板;甚至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生选择。那些维多利亚时代常见的贵族浪漫故事与惊险情节也统统在此缺席。对许多追求戏剧性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可能显得平淡无奇。可它却是最能触动普通人内心的成长小说,由它改编的影视作品至今仍被反复演绎。只因为这本书有着这样一个人物:他是被命运捉弄却始终保持尊严的孤儿;他是被虚荣诱惑却最终找回自我的青年;他是被社会规则伤害却依然相信善良的追梦者。没有哪部小说对阶级差异的刻画,对人性的挣扎与救赎能写得像《远大前程》这样真实而温暖。 狄更斯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中展现了他最细腻的笔触。那些在铁匠铺里被灼热火星烫伤的夜晚;那些在伦敦街头因身无分文而彷徨的时刻;那些在上流社会宴会上强装镇定的窘迫;那些突然获得财富时膨胀的虚荣心;那些发现真相后撕心裂肺的痛苦——所有这些成长的印记都被狄更斯描绘得如此鲜活,仿佛能听见皮普急促的呼吸声。最令人动容的是,狄更斯没有把皮普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让他犯下每个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轻信、虚荣、势利。但正是这些缺点让皮普的觉醒显得格外珍贵。 我特别喜欢小说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比如皮普第一次去伦敦时,对马车车轮碾过泥泞的声音感到新奇;比如他在收到新衣服时,偷偷抚摸面料的那种小心翼翼;比如他得知真相后,独自在泰晤士河边徘徊时,河水拍打堤岸的声音。这些细节累积起来,构成了一个立体真实的成长历程。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皮普,和他一起经历那些尴尬、喜悦与顿悟。 狄更斯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把一个关于金钱与地位的讽刺故事,写成了关于人性尊严的赞歌。当皮普最终明白真正的"远大前程"不在于财富地位,而在于保持善良本心时,那种顿悟带给读者的震撼,远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小说结尾处,皮普牵着乔的手走回铁匠铺的场景,总会让我热泪盈眶——那是一个灵魂找回自我的时刻。 阅读《远大前程》时,我常常想起自己年轻时那些莽撞的选择。和皮普一样,我们都曾渴望被认可,都曾为不属于自己的光环而迷失。但狄更斯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获得多少,而是放下多少;不是爬得多高,而是能否在跌落时依然保持站立。这种领悟,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反复品味。当合上这本书时,你会感觉皮普已经成为了你生命中的一位老朋友,他的故事将永远提醒你:人生最重要的前程,永远在心灵能够抵达的地方。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15377
情节拖沓,人物太多,读着累。但描写细腻,有些段落不错。
2025年07月07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