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哥萨克
哥萨克
列夫·托尔斯泰

哥萨克

列夫·托尔斯泰  

《哥萨克》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于1852-1862年间的中篇小说集。作品收录《童年》《少年》《青年》三部小长篇,通过贵族青年奥列宁在高加索地区的见闻,展现19世纪俄罗斯社会图景与人文生态思想。书中塑造了哥萨克民族的生活画卷,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被视为托尔斯泰早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1156
读《哥萨克》时,我总忍不住想,如果把我丢进那个野蛮又自由的哥萨克世界,我能像奥列宁那样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醒吗?还是会像那些哥萨克汉子一样,在烈酒和马刀中找到生命的真谛?托尔斯泰笔下的高加索既不是浪漫的异域风情画,也不是简单的文明批判书,他把整个矛盾都摊开给你看——那个莫斯科来的贵族青年,带着满脑子卢梭式的自然崇拜,最终却在真实的野蛮面前狼狈退场。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暴力诗意的描写。哥萨克人砍下切禅人的头颅时,血液喷溅的样子居然被形容得像日出般壮美。这种残酷的美学让我坐立不安,但不得不承认,这正是托尔斯泰的天才之处。他没有把高加索简化为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而是让读者看到,所谓的"野蛮人"有着比文明社会更纯粹的道德准则。老猎手叶罗什卡说"狼吃羊不需要理由"时,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奥列宁会迷恋这个老人——在这个世界里,虚伪的道德外衣被彻底撕碎了。 但最刺痛我的还是奥列宁的结局。这个满怀理想的年轻人,最终带着破碎的幻想回到文明社会。我不禁想,我们这些现代人不也经常陷入类似的困境吗?一边批判都市生活的异化,一边又离不开文明社会的便利。就像现在很多人嚷嚷着要"逃离北上广",可真到了偏远山村,连三天都熬不住。托尔斯泰在一百五十年前就戳穿了这种中产阶级的虚伪。 合上书时,高加索的雪山似乎还在眼前晃动。那些哥萨克人纵马奔驰的身影,既让人向往又令人恐惧。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而是逼着你面对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每次重读,都能在奥列宁身上看到新的自己,有时是那个自命清高的理想主义者,有时又变成向现实妥协的懦夫。好书就该这样,像一面照妖镜,让你无处遁形。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9150
说实话,刚开始读《哥萨克》的时候,我差点被托尔斯泰那种絮絮叨叨的贵族青年心理描写劝退。奥列宁这个角色实在太让人烦躁了——一个整天纠结人生意义的莫斯科贵族,跑到高加索军队里寻求精神解脱,却处处表现得像个矫情的局外人。那些没完没了的内心独白,那种居高临下观察哥萨克村民的视角,都让我忍不住想对着书页翻白眼。特别是当他用那种启蒙者的眼光评判玛丽亚娜的时候,我简直想把书扔到墙角——又一个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在幻想拯救"淳朴的野蛮人"。 但某个深夜,当我读到奥列宁跟着哥萨克猎人进山的那段描写时,整本书突然在我手中活了过来。托尔斯泰笔下的高加索山脉像是有了呼吸,松针的气味从纸页间漫出来,我能听见雪水在溪涧中奔流的声音。那个瞬间我突然明白,这本书真正的魅力不在于那个令人讨厌的男主角,而在于托尔斯泰对哥萨克世界百科全书般的呈现。那些关于打猎、酿葡萄酒、制作马鞍的细节描写,那些婚礼仪式和民间歌谣的记录,像是一扇突然打开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最让我着迷的是老猎人叶罗什卡这个角色。这个满嘴酒气、满手老茧的老人,用他粗粝的智慧戳破了奥列宁所有矫揉造作的思想泡沫。记得他说过的那段话吗?"你们读书人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狼吃羊,羊吃草,这就是全部道理。"这种赤裸裸的生活哲学,比奥列宁那些长篇大论的自我剖析要有力得多。我开始注意到书中那些不起眼的配角——在河边洗衣服的哥萨克妇女,马背上嬉闹的少年,酒馆里讲荤段子的老兵——他们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角。 特别想提书中关于打猎的描写。托尔斯泰把狩猎野猪的场面写得如此惊心动魄,我能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狂跳,仿佛自己也趴在潮湿的落叶上,闻着野猪身上那股腥臊味。而当猎人们围着篝火分食猎物时,那种原始的快感透过文字直击心灵。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去钓鱼的经历,当第一条鱼上钩时,那种纯粹的喜悦确实能让人暂时忘记所有烦恼。托尔斯泰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却又直指人性本真的体验。 关于爱情描写也很有意思。玛丽亚娜这个哥萨克姑娘的形象如此鲜活,她不是浪漫小说里等待拯救的落难公主,而是一个有主见、有脾气的真实女性。当她最终拒绝奥列宁时,我几乎要为她鼓掌——这个结局打破了所有"文明人教化野蛮人"的陈词滥调。托尔斯泰在这里展现了他惊人的洞察力:真正的文化冲突从来不是靠一厢情愿的善意就能化解的。 我读的是草婴先生的译本,语言特别有嚼劲。那些哥萨克民歌的翻译既保留了异域风情,又不会显得拗口。不过建议读的时候备本注释书,因为里面涉及很多高加索地区的民俗细节,比如"恰克"是什么酒,"beshmet"是什么衣服,了解这些会让阅读体验更丰富。 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葡萄酒,初尝时可能觉得酸涩,但回味却异常甘美。它教会我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怀着谦卑的学习态度。虽然奥列宁这个角色依然让我喜欢不起来,但托尔斯泰通过他展现的文化反思,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反而显得更加珍贵。每次重读,我都能在高加索的群山之间发现新的细节,就像在熟悉的森林里突然找到一条从未走过的小径。 如果你能忍受前三分之一略显沉闷的心理描写,后面等着你的是一个充满野性魅力的世界。建议找个周末的下午,泡壶浓茶慢慢读,让托尔斯泰带你穿越时空,去体验那个早已消失的哥萨克边疆。也许合上书页时,你也会像我一样,莫名怀念起从未去过的群山和草原。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3395
《哥萨克》是托尔斯泰早期创作的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读来让人感受到生命蓬勃的野性与对自由的向往。主人公奥列宁离开城市文明,来到高加索地区寻找真实的生活,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渴望摆脱上流社会的虚伪,在哥萨克人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种对自由的追求让人动容,也让我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逃离都市、回归自然的冲动。 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性关系的思考。高加索的壮丽山河与哥萨克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特别是对玛丽亚娜的描写,她就像山间的野花一样自然绽放,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这种野性的美是城市文明中永远无法复制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叹现代人离这种纯粹的生命状态已经太远,我们被各种社会规则和物质欲望层层包裹,早已忘记了生命本真的模样。 小说中哥萨克人的生活态度尤其打动人心。他们勇敢、豪迈、热爱自由,将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卢卡什卡这个角色就完美体现了哥萨克精神,他在面对危险时表现出的无畏令人敬佩。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尊严。相比之下,奥列宁的犹豫和矛盾就显得格外鲜明。这种对比让我思考:真正的自由也许不在于逃离什么,而在于能否像哥萨克人那样,找到与自己内心和谐相处的方式。 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已经显露出他后来的大师风范。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充满诗意,人物心理刻画细腻真实。特别是对奥列宁内心变化的描写,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一个年轻人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困惑与成长。这种真实感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自己也随着主人公一起经历着这场精神之旅。 读完《哥萨克》,最打动我的是作品中洋溢的生命热情和对自由的礼赞。在当今这个被各种规则约束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对自由的呼唤。这部小说让我明白,自由不是外在的放纵,而是内心的解放。哥萨克人教会我们,只有忠于自己的本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合上书页,高加索的山风似乎还在耳边呼啸,那种不受拘束的生命力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它能在百年之后,依然给我们带来如此强烈的精神震撼和人生启示。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2912
读《哥萨克》时总有种奇怪的抽离感,好像站在雾里看自己的影子。托尔斯泰笔下那些顿河草原上的哥萨克汉子,活得那么纯粹又那么矛盾,反倒衬得我这个现代人无所适从。他们为爱情能拔刀相向,为自由敢对抗沙皇,可那种非黑即白的生存逻辑在今天看来简直像另一个星球的产物。 最刺痛我的是奥列宁这个角色。这个从彼得堡来的贵族少爷,明明带着满脑子浪漫幻想,却在真实的高加索面前碎得七零八落。读到他半夜躺在帐篷里怀疑人生的段落,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这代人整天喊着要"做自己",可连"自己"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有时候觉得整本书都在嘲笑现代人的优柔寡断。哥萨克人用马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开二十次会还讨论不出结果。可当我真的试着代入那种生活,又发现根本承受不了那种非此即彼的残酷。托尔斯泰把这种迷茫写得太透了,读着读着就像在照镜子,镜子里的人既不是哥萨克,也算不上真正的现代人。
2025年07月07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