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盐铁论
盐铁论
桓宽

盐铁论

桓宽  

《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争论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倡导的国营垄断和自由经济之争论,为当今的中国很有借鉴作用。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政治、经济政策。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反对“言利”,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败坏了古代淳朴的社会风尚,引诱人民走“背义而趋利”的道路。他们提出了战国以来法家的重本抑末说,认为官营工商业“非治国之本务”,主张“进本退末,广利农业”,指责官府经营工商业是“与商贾争市利”。贤良文学还提出“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张。会议结果,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事过30年,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官方记录,加以“推衍”整理,增广条目,把双方互相责难的问题详尽地记述出来,写成《盐铁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33759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那场震古烁今的"盐铁大辩论",在《盐铁论》这部奇书中得到了最完整的呈现。这部诞生于西汉昭帝时期的典籍,不仅记录了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们关于盐铁官营的激烈论战,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整个帝制时代经济治理的根本矛盾。(桑弘羊主张的国营专卖与贤良文学提倡的自由经济)这场辩论的影响力穿透两千年时空,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扉。每当我翻开这部对话体著作,总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迸溅的思想火花。 这部著作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将枯燥的经济政策辩论升华为一场关于治国之道的哲学思辨。桑弘羊的雄辩如刀,劈开经济现实的层层迷雾;贤良文学的诘问似剑,直指民生疾苦的本质。读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样的警句时,总不免掩卷长思——原来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已经洞见了"藏富于民"的永恒真理。那些关于平准均输的争论,关于与民争利的辩难,至今仍在华夏大地上回响。 尤为可贵的是,桓宽以史家之笔忠实地保存了双方观点,不作褒贬。这种客观记录的笔法,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光谱。桑弘羊的务实精算令人叹服,他像一位老练的棋手,在国库空虚的棋盘上落下一个个妙招;但贤良文学们充满理想色彩的民本主张,又让人感受到儒家士大夫的铮铮风骨。两种治国理念的碰撞,恰似黄河与长江的交汇,激荡出中华文明特有的思想波澜。 细品文本,既能感受到桑弘羊数据论证的严密,如数家珍般罗列财政数字;又能体味贤良文学们引经据典的雅致,将《诗经》《尚书》信手拈来。这种理性与感性、功利与道义的交锋,构成了全书最动人的思想张力。我常想,若后世王朝能真正领会这场辩论的精髓,或许就不会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治乱循环。 掩卷之际,总不免想起书中那句振聋发聩的诘问:"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这简单的一句话,道破了所有经济政策的终极伦理。当现代人争论国企改革、市场经济时,若能以《盐铁论》为镜,或许能少走许多弯路。这部著作的伟大,正在于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触及了人类社会组织最本质的命题。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77897
"贤良曰:'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天子藏于海内。'"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5229
读透此书,大有益处。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6240
治国理政当以民生为本,那些不顾百姓疾苦的官员没有仁心,即便表面上做些利民之事也都是虚伪的。真正心系百姓的执政者必能体察民情,他们的每一项政令都符合天下人的根本利益。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好官,看到民间疾苦要比自己受苦还要痛心。 《盐铁论》中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辩论,至今读来仍令人深思。那些真正懂得经济民生的官员,在制定政策时不会刚愎自用,能够权衡利弊,让各方利益得到平衡。专断独行的执政方式会让官员失去民心,政策失衡,最终损害国家根基,这样的为政之道注定不能长久。为了一时利益而损害百姓生计,这些都是失职的表现。 不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空谈仁义道德又有何用?不为民就是不为民!想要治理好国家先要懂得体恤民情。最高的治国智慧就是心系百姓;想要改善民生先要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才能制定出好政策。你真心为民,百姓自然拥戴你,这是为政之道。 读《盐铁论》时,我常想:把天下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把每个家庭的困境当作自己的困境,官员都应当成为人民的公仆,为苍生谋福祉。心系百姓的官员,对上级尽忠,对同僚诚信,政通人和,能够安民者才有治国之才,连民生都不懂的人怎能治理好国家? 但这里有个问题:顺从民意就等于好的治国之道吗?并非如此。就像《盐铁论》中展现的,当某些政策虽然短期得民心却可能损害长远利益时,贤明的官员就应当像桑弘羊那样坚持己见,引导百姓认识更深层的利害关系,不能一味迎合短期诉求而损害根本大计。如果明知某项政策会祸国殃民却不敢直言,那还算是为民请命的好官吗? 在当今时代重读《盐铁论》,那些关于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的争论,本质上都是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民生关系的永恒命题。书中双方的观点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那种务实求真的辩论精神,那种将经济政策与道德伦理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从中领悟到:治国如烹小鲜,既要有原则又要懂得变通,既要有远见又要顾及当下,这才是真正的为政智慧。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4864
不少人觉得《盐铁论》读起来吃力。这本书其实是从会议记录整理出来的,原本是口语对话,但汉代的口语和现在差别很大。问题在于我们习惯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去读古文,结果越读越糊涂。 汉代人说话喜欢用典故,当时人人都懂的比喻,现在要查资料才能明白。比如书中经常提到"管仲之术",现在的人得先知道管仲是谁,做过什么事,否则根本看不懂他们在争论什么。还有那些盐铁专卖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不了解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制度,读起来就像看天书。 这本书的难点还在于对话形式。两个人辩论,话说一半就打断对方,有时候观点跳来跳去。现代人习惯看条理清晰的文章,对这种即兴发言的记录很不适应。再加上当时官员说话讲究含蓄,明明在批评对方,却用一堆客套话包装,实际意思要反复琢磨才懂。 要读懂这本书,最好先看看汉代历史。知道桑弘羊是什么人,了解汉武帝为什么要开这次会议。然后再去查《史记》里的《平准书》,弄明白当时的财政制度。这些背景知识都有了,再回头读《盐铁论》,就会发现其实没那么难。汉代人开会讨论的问题,和现在政府开会讨论的很多事本质上差不多,都是怎么收税、怎么花钱这些事。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