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
知书房
弟子规
李毓秀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这书把孩童教成了权贵的应声虫。
初读《弟子规》时只觉是孩童启蒙读物,年岁渐长才惊觉其中藏着为人处世的至理。那些看似简单的"父母呼,应勿缓"背后,实则是维系人伦的根基。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我们常把叛逆当作成长,却忘了恭敬才是真正的成熟。
细读"亲所好,力为具"一句,忽然明白孝道不在宏大叙事,而在日常细节。就像春雨润物无声,真正的教养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叮咛里。现代人总在追寻远方的智慧,却忽略了脚下这片传承千年的沃土。
最触动我的是"见未真,勿轻言"的训诫。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少人困在自以为是的认知牢笼里?弟子规的智慧恰如一剂良药,教人在浮躁中保持清醒。这些文字穿越三百年时光,依然能照见当代人的处世困境。
翻开这本薄薄的《弟子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别扭。这本书被很多人奉为经典,说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但我越看越觉得哪里不对劲。
书里全是"弟子规,圣人训"这样的句子。开头就说要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父母叫你,要马上答应。父母教你,要好好听着。父母批评你,要顺从接受。这些道理看起来都对,但总觉得太绝对了。
后面讲待人接物的规矩更多。说要早起晚睡,衣服要整洁,吃饭要有规矩。见长辈要问好,走路要让路。这些我都懂,可是书里说得太死板了。比如"晨必盥,兼漱口"这样的句子,连刷牙洗脸都要规定,是不是管得太细了?
最让我困惑的是关于说话的规矩。"话说多,不如少"、"凡出言,信为先"。这些话本身没错,但书里把每件事都规定得死死的。小孩子按这样长大,会不会变得不会自己思考?
书里还有很多"勿"字开头的禁令。"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连怎么站怎么坐都要管,我觉得太压抑了。现在的小孩哪能受得了这么多条条框框?
我看过一些评论,说这本书是清朝人写的。那时候的社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把这些老规矩直接搬到现在,真的合适吗?有些家长让孩子背《弟子规》,说是学传统文化。可传统文化里好的东西很多,为什么非要选这本?
书中有些话确实有道理,比如要诚实守信,要尊重长辈。但把这些和那么多琐碎的规矩混在一起,让人分不清主次。更让我担心的是,有些孩子可能会把书上每句话都当真。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会不会变得死板不知变通?
我承认这本书影响很大,很多人说它好。但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实在没法完全认同里面的内容。也许它适合过去的社会,但现在时代变了。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是也该变变了?
李毓秀的《弟子规》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这部书讲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全文用简单的语言写成,却包含了深刻的教诲。从孝顺父母到尊敬师长,每一条都说得明明白白。这本书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现在仍然是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它教会我们中国人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很多人小时候都背过其中的句子,长大后还记在心里。《弟子规》能流传这么久,就是因为它的道理永远不过时。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精华。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直到三十岁这年我才第一次完整读完《弟子规》。这本书很薄,但里面的内容让我想了很多。小时候大人总说要背《弟子规》,那时候觉得这些句子又难懂又无聊。现在再看,发现它其实讲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弟子规》里说的都是最基本的事情。比如要孝顺父母,要尊敬长辈,要和兄弟姐妹好好相处。这些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真要做到并不容易。书里告诉我们要早起,要爱惜时间,要把东西放整齐。这些小事看起来不重要,但长期坚持下来就能养成好习惯。
我注意到书里反复强调"勿"这个字。不要偷懒,不要说谎,不要贪小便宜。这些禁令现在看可能有些严厉,但仔细想想都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好。现代社会讲究自由,但完全不要规矩也不行。《弟子规》就像给生活划了一条底线。
这本书最让我惊讶的是它对细节的要求。吃饭要怎么坐,说话要怎么站,见人要怎么行礼。这些规矩现在看起来可能过时了,但其中体现的尊重他人的心意是永远不过时的。当然,有些内容确实和现在的生活不太一样了,比如对父母绝对服从的要求。
读完后我在想,为什么古人要写这样的书?可能是因为做人这件事,光靠天生是不够的,需要有人教。就像小孩子学走路需要人扶一样,做人处事也需要指引。《弟子规》就是这样的指引,虽然简单,但很实用。
书里有些话让我很受触动。"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让我想起自己经常对爸妈的呼唤不耐烦。"话说多,不如少"这句,让我反省自己有时候话太多。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道理,但确实点出了我的问题。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