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苑
知书房
说苑
刘向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翻检古籍如坠云雾,《说苑》中那些高悬的道理,在今日读来竟显得如此恍惚。人们总说刘向辑录的是治国良方,可我每每只看到那些直言敢谏的臣子,最终都落得个凄凉下场。君王们嘴上说着从善如流,转身便记恨在心。这书里藏着的不是智慧,而是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权力游戏。读着读着,忽然觉得那些劝谏的话,倒像是说给现在的我们听的,只是不知有几人真能听进去。
人生最迷茫的时候翻开《说苑》,发现古人早把道理都说尽了。刘向编了二十卷故事,讲的都是治国做人的方法。我三十岁了,知道要正直要善良,但现实中总是碰壁。想坚持原则,又怕得罪人;想圆滑处事,又看不起自己。书里说君子要守节,可我看到的是会来事的人混得更好。古人说要以德服人,但现实中往往是权力和金钱说了算。我明白这些道理都对,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用。有时候觉得古人太理想化,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太现实。读得越多,反而越不知道该怎么办。
古之圣贤立言,在明王道、正人伦、述先圣之遗训。今人读书,多求速成之术、取巧之法,鲜有探本溯源者。读刘向《说苑》二十卷,不禁掩卷长叹:今之世道人心,去古远矣!书中"君道""臣术"诸篇,言为政者当以德服人,而今之官吏,多营营于利禄;"建本""立节"诸章,言士人当重气节,而今之学者,多汲汲于虚名。每览"敬慎""善说"之文,未尝不汗颜自省。
《说苑》之可贵,在于将深奥义理化为浅近故事。如"楚庄王绝缨"显宽容之量,"晏子辞宅"见清廉之操,皆可为今人镜鉴。尤叹"反质"篇中"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之语,于今网络暴力横行之时,更觉振聋发聩。刘向采百家之说,非为炫博,实欲以古训救时弊。而今人读古籍,或猎奇玩赏,或断章取义,岂不惜哉!
最令人扼腕者,是书中"贵德""复恩"诸篇所载君子之风,今已荡然。昔豫让吞炭为知己,今人见利忘义;鲍叔牙让贤举管仲,今人嫉贤妒能。吾尝见某高校教授剽窃学生论文,某官员对恩师落井下石,此辈纵使著作等身,官至卿相,较之《说苑》所载古人,岂非沐猴而冠?
夜读至"尊贤"篇"周公躬吐握之劳"句,忽忆某学术会议,所谓"权威"姗姗来迟,众人肃立恭候,而台上矿泉水瓶狼藉未收。掩卷踱至窗前,但见霓虹闪烁,车马喧嚣,恍惚间似见刘向抚简太息:二千载薪火相传,何以至此?若使古人复生,见此礼崩乐坏之状,恐当掷书于地,长恸不已。而今能静心读《说苑》者,已属凤毛麟角,遑论践行其中之道?悲夫!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说苑》里的道理看似深刻,实则空洞。很多内容不过是把老生常谈的东西包装一下,显得很有学问。书中不断强调君子的品德,却很少讲具体怎么做。这种泛泛而谈的说教,对实际生活没有多大帮助。
书中说要多读书,可是读什么书、怎么读都不说清楚。光知道读书重要有什么用?现在的人最缺的是方法,不是大道理。那些关于为人处世的建议,也都是些表面话。比如说要谨慎说话,可是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完全没有具体说明。
更可笑的是,书中把文章比作人的身体。这种比喻看起来很生动,其实毫无意义。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这些花哨的说法。用这么多比喻,反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关于教育的内容尤其让人失望。说什么小时候受环境影响大,这谁不知道?关键是怎么避免不良影响,怎么改正坏习惯,书中提不出任何有用的建议。那些忏悔的话听起来很深刻,实际上都是在推卸责任。
整本书都在讲要怎么做人,可是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解决。比如怎么处理具体的人际关系,怎么应对实际的困难,这些真正需要指导的地方,反而说得很少。这样的书,读多了只会让人更加困惑。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