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言
知书房
法言
扬雄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法言》让我想到一个人在深夜独坐深思的样子。杨雄写出这本书时已经老了,但他还在坚持思考人生道理。他在书里说人要正直,要不断学习,要对自己诚实。这些话很简单,却说得特别有力。我读完觉得做人就该这样,不管年纪多大,都要保持一颗向上的心。这本书短小精悍,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沉重。它不是空话,是一个老人用一生经历换来的感悟。读完让人感到踏实有力。
读过,没懂,可能有用。
不少读者初读《法言》,往往苦其文辞艰涩,逻辑盘绕,遂有束之高阁之叹。实则此书之难,不在其义理之深,而在读法之误。扬雄当年著书,本为匡正时弊,所言皆西汉通行之语,其中尤杂长安官话与蜀地乡音。今人读之不畅,恰似北方人听粤语,非言语本身之过,乃语境隔阂使然。
昔年钱穆先生论及汉代典籍,特举《法言》为例:"子云之文看似奥衍,实乃当时士人清谈之常调。其用'蠹迪检柙'等词,犹如今人言'框架约束',不过时代流转,方言沉淀为古语耳。"此论切中肯綮。我曾见今人注解《法言》,强以现代语法剖判汉代句式,犹如执圆凿方,愈解愈乱。实则当如考古者清理青铜器锈斑,先辨其时代纹饰,再察其本来面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言》中"频频之党甚于鸒斯"这类比喻,表面看是生僻典故,细究却是市井俚谚的雅化。这让我想起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发现:汉人著述常将街谈巷议点铁成金。我在长安碑林观摩汉简时,确见戍卒家书中亦有类似表达,只是未加文饰罢了。故读此书,当以汉代《方言》《释名》为钥,若执着于唐宋以降的训诂传统,反失其真味。
近见某新版注释本,将"刍荛之言"直解为"草民议论",看似通俗,却抹去了扬雄刻意保留的朝野对话语境。这种简化注释的倾向,恰如将青铜器刷漆翻新,徒失古意。真正读懂《法言》,须得在文字训诂之外,体会那个王莽改制时代特有的忧患意识——这或许才是破解其语言迷宫的真正密码。
从《法言》中读来,随着阅历的加深,越发感到其中道理实在。人总是容易被外界影响,失去自己的判断。书中关于处世之道的论述很实在,特别是在我们最需要方向的时候。看到杨雄对君子小人的区分,确实能让人清醒。想到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王充的《论衡》,汉代学者在人性探讨上下了功夫。从文字中,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气,也能理解杨雄的用心。这些道理虽然古老,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身处复杂环境时,可以对照书中的观点,检视自己的行为,理清身边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
最近重读扬雄的《法言》,突然意识到那些看似迂腐的古人言论,竟藏着穿透千年的智慧。夜半掩卷时,我不禁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追逐新鲜观点,却为何总在老祖宗的只言片语里找到最贴心的答案?
上周拜访一位退休的老教授,书房里摆着翻烂的《法言》线装本。老人说这辈子教书育人,最受用的就是"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这句。忽然明白当年导师总强调"知行合一"的深意——原来两千年前的文字,早已化作当代教育者的筋骨。看着老人书桌上泛黄的批注,恍惚觉得那些竖排的墨字正在纸上呼吸。
我们总以为要给孩子最好的国际教育,送他们读最前沿的著作。可当年轻人捧着最新款的平板电脑,却处理不好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时,是否该想想《法言》里"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的朴素道理?物质装备更新换代快得像闪电,可人性进化的速度却慢得像蜗牛。那些被我们束之高阁的典籍,或许正藏着破解当代困境的密码。
家父是乡镇中学语文老师,小时候最烦他摇头晃脑背"师者,人之模范也"。如今自己站在讲台上,才懂这句话的分量。有次学生抄袭被揭穿,我下意识脱口而出"言不惭,行不耻",说完自己都愣住——原来父亲当年种的种子,在我骨头里发了芽。这些穿越时空的句子,像隐秘的家族基因,总在关键时刻显现。
当代人习惯把传统装在玻璃柜里展览,却忘了《法言》说的"学,行之,上也"。去年在终南山遇见一位隐士,石桌上就摊着本《法言》,书页间夹着野花标本。问他为何读这书,老人笑说:"扬雄写这本书时,长安城也像现在一样热闹。"忽然明白真正的经典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能够别在衣襟上的指南针。
重读"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这一章时,窗外正飘着雪。想起去年整理父亲遗物,发现他工资条背面抄满了《法言》片段。这个清贫的教书匠没留下房产存款,可每次我在课堂上脱口而出的古语,都是他存在过的证明。物质遗产会随着拆迁通知化为尘土,但那些烙在血脉里的句子,连时间都无可奈何。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