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夫论
知书房
潜夫论
王符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为官时读《潜夫论》,它告诫你:"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基";施政时读《潜夫论》,它提醒你:"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面对腐败风气,它直指要害:"一岁再赦,善人喑哑";选拔人才时,它给出准则:"选举实贤,务得其人";处理政务时,它强调务实:"明君之治也,务在知人";更不必说"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治世之德,衰世之恶,常在其身"这些振聋发聩的箴言。无论身处何种位置,翻开这部东汉政论经典,都能找到契合现实的政治智慧。
王符的笔锋如解剖刀般精准,将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病灶层层剥开。他批判门阀政治时的尖锐,剖析吏治腐败时的透彻,谈论民生疾苦时的恳切,至今读来仍令人警醒。不同于空谈玄理的清议,这位"潜夫"始终保持着脚踏实地的思考姿态——既能看到"边陲之民,肝脑涂地"的残酷现实,又能提出"务省徭役,毋夺民时"的具体对策。
在当代重读这部著作,最震撼的莫过于其跨越时空的现实关照性。书中关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批判,关于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的揭露,仿佛是对当下某些现象的预言。这种思想的穿透力,源自作者对政治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源于知识分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担当。当我们在改革深水区遇到瓶颈时,《潜夫论》中那些关于制度设计、人才选拔、廉政建设的思考,依然能提供宝贵的参照。
乱世明灯,草野真言,一卷《潜夫论》照见东汉末年的幽微人心。王符这位布衣思想家,如同暗夜中的萤火,虽不及皓月当空,却为后世留下了穿透千年的思想光芒。当我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摩挲着明刻本泛黄的纸页时,忽然意识到这部冷门著作竟藏着如此惊人的现代性——那些关于吏治、民生的论述,至今读来仍觉振聋发聩。
陇右寒士,隐居著书,王符的笔锋却比当朝三公的奏章更为犀利。《务本》篇开宗明义,直指东汉王朝的病根在于舍本逐末。读至"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时,我不禁联想到当下乡村振兴的种种政策,古今治国之道竟如此相通。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对官僚系统的剖析,在《考绩》篇中描绘的"虚誉横行,实绩不彰"现象,与今日某些形式主义作风何其相似。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使这部成书于1800年前的著作至今散发着思想活力。
最触动我的是王符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在《爱日》篇中,他计算百姓每年为官府服役的时间竟达百日之多,这种用数据说话的论证方式,在当时堪称超前。记得去年在甘肃临洮考察汉代遗址时,当地老农说起"王符是我们甘肃人的骄傲",眼中闪着特殊的光彩。或许正是因为出身民间,这位"潜夫"才能写出"一夫耕,百人食之"这样血淋淋的句子,把东汉社会的人地矛盾揭露得如此透彻。
书中对迷信风气的批判尤见锋芒。《卜列》《巫列》等篇将矛头直指当时的谶纬之学,读来令人莞尔。王符将占卜比作"以杖测海",讽刺方士们"知鸟兽之音,而不达人事之变"。这种理性精神在迷信盛行的东汉末年,犹如黑夜中的孤灯。有趣的是,他在批判阴阳五行说的同时,却保持着对天道的敬畏,这种既破除迷信又不陷入机械唯物论的思想平衡,在今天看来仍显珍贵。
作为一部政论著作,《潜夫论》的文学价值常被忽视。但细读《贤难》篇中"谗夫似贤,美言似信"的排比,或是《忠贵》篇里"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的警句,其文采不输同时代的辞赋大家。我在抄录这些句子时,常常想起鲁迅杂文中的某些段落——那种匕首投枪般的文风,原来早在东汉就已初现端倪。
掩卷沉思,《潜夫论》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合时宜"。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一介布衣却敢对朝政指手画脚;在谶纬之学大行其道的年代,偏偏要讲求实证理性。王符就像个固执的老农,在思想的田地里精耕细作,不问收获。当代学者总爱讨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而这位东汉隐士早已用生命作出了注解——真正的思想者,从来都是站在权力之外的旷野上发声。
如今在兰州五泉山公园的王符塑像前,常有学子驻足。塑像手中的书简已经模糊,但《潜夫论》的思想却愈发清晰。每次重读这部著作,总会被其中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所打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沉潜的智慧——像王符那样,把根扎在泥土里,把心放在百姓间,用最朴实的语言,说最深刻的真理。
从《潜夫论》中读来,随着阅历的沉淀,越发觉其锋芒中藏着真知灼见。人在世间行走,最难的不是面对困境,而是保持清醒。王符笔下那些针砭时弊的文字,至今读来仍觉振聋发聩。他谈吏治,论民生,字字都戳中要害,让人不禁想起当今某些积弊,竟与千年前如出一辙。
最令人深思的是他对"潜夫"二字的诠释。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浊世中保持独立人格,以冷眼观世情,以热肠忧天下。这让我想起身边那些默默坚守原则的人,他们或许不显山露水,却在各自的角落守护着某种珍贵的东西。
读此书时总有种奇异的感觉:那些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穿过千年时光,竟能如此精准地刺痛现代人的神经。王符对人性弱点的剖析,对权力腐蚀的警示,都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穿透力。或许真正的智慧从来不会过时,只是等待有缘人去重新发现。
"审己之善,乐人之美,弃人之所争,取人之所弃。" ——《潜夫论》此言道尽处世智慧,寥寥数语间既有修己之方,又含容人之量,更得取舍之道。
点墨成髓处何须千言,王符此语已展圣贤襟怀。
《潜夫论》通篇充斥着迂腐之见,其所谓潜夫之道,不过是畏缩避世之托词。王符此书,看似高谈阔论,实则尽是空言虚语。所谓"潜夫"者,无非是那些不敢直面时弊,只会躲在书斋里空发议论之辈。治国之要,岂在藏匿?理政之方,何须隐遁?书中那些看似高明的处世之道,不过是给无能之辈披上了一件冠冕堂皇的外衣。
细究其文,满纸都是避重就轻之言。当天下需要直言敢谏之士时,他却教导人们"潜龙勿用"。百姓遭受苦难之际,他竟主张"隐忍待时"。这般言论,与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有何区别?我读此书,只觉得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令人作呕的世故圆滑。真正的贤者应当如魏徵,敢于犯颜直谏;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而非如王符这般,教人做个明哲保身的"潜夫"。
尤其令人不齿的是,书中竟将逃避责任美化为"明哲保身"之道。这般学说,既误人子弟,更祸国殃民。若天下士人皆效此道,谁还愿意为国分忧?谁还敢于为民请命?《潜夫论》之毒,甚于猛药。它腐蚀的是士人的担当精神,消磨的是知识分子的血性。读此书者当警惕,莫要被其似是而非的道理所蛊惑。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