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潜夫论
潜夫论

潜夫论

王符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东汉王符著。《后汉书·王符传》:“和、安(东汉和帝、安帝)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30余篇,以讥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潜夫论》。”全书共10卷,36篇。其中《本训》提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宇宙生成论,因其将“道”、“器”并列,又有二元论倾向。《卜列》、《巫列》等篇批判了世俗迷信思想。其他大多篇章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从政治、经济到军事边防、风俗教化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广泛的评析。政治上继承先秦“民本”思想,强调“天以民为心”(《本政》),“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认为“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述赦》),应爱惜日力民时,使“民安静而力有余”(《爱日》)。书中伦理思想丰富,主要见于《论荣》、《考绩》、《思贤》、《慎微》、《爱日》、《交际》、《明忠》、《德化》等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潜夫论》“洞悉政体似《易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有《汉魏丛书》、《四部丛刊本》,注本有清汪继培的《潜夫论笺》。收入《诸子集成》、《百子全书》。
更多
书评  · 8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84451
谈及东汉末年的思想著作,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几个模糊的关键词:"清议""批判""士人风骨"。作为对这段思想史知之甚少的读者,我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教科书上"王符《潜夫论》批判东汉社会黑暗"这样简短的概括上。但真正翻开这部著作时,才发现那些被我们笼统称为"批判"的文字背后,藏着怎样细腻的观察和沉痛的思考。 我常常想象,如果穿越到东汉,自己会是什么身份?是洛阳城中为五斗米折腰的小吏,还是乡野间饱受豪强欺凌的农夫?这种代入式的想象让我更能体会王符笔下那些具体而微的苦难——"一岁再赦,奴儿喑恶"的司法腐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的土地兼并,还有那些"举孝廉,父别居"的虚伪道德。这些文字不像后世某些空泛的议论,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记录,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 记得第一次读到《潜夫论》中关于地方官吏的描写时,那种震撼至今难忘。"守相令长,皆实欲富贵,非欲为治也",短短十几个字,道破了多少古今相通的官场生态。王符的笔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东汉社会的肌肤,将那些流脓的疮口一一示人。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在这冰冷的批判背后,我能感受到一种近乎固执的期待——他仍然相信"明君"的存在,仍然坚持"德化"的可能。这种理想主义者的悲情,让这部批判著作意外地具有了某种温暖的特质。 我最着迷的是《潜夫论》中那些生活化的细节。比如描写民间奢靡之风时提到的"妇女饰翡翠,男子衣文绣",或是讽刺官僚作风时写的"坐谈终日,不及政事"。这些文字像是一组组生动的历史快照,让两千年前的世态人情跃然纸上。有时我会想,若是王符活在今天,他会不会用同样的笔法记录我们的时代?那些外卖骑手奔波的背影,学区房家长的焦虑,会不会也成为他笔下的"当世之弊"? 友人曾问我,为何要读这样一部充满负面描写的古籍。我想,或许正因为王符的"不美好",才让这部著作如此珍贵。他不像某些思想家只愿描绘理想蓝图,而是固执地记录下所有黑暗与不堪。这种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用笔墨对抗遗忘,用细节解构宏大叙事。当我读到"今民力竭于徭役,财用殚于会送"时,仿佛能听见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黑夜中的呐喊。 《潜夫论》最打动我的,是其中流露出的知识分子的困顿与坚持。王符自称"潜夫",这个充满自嘲意味的称号背后,是多少次上书不报的失落,是多少次目睹理想破灭的无奈。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用最工整的隶书记录这个时代的病症。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让这部著作超越了单纯的社会批判,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重要见证。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潜夫论》的阅读体验显得尤为特别。它不像某些古代经典那样充满格言警句,也不提供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从吏治、经济、民俗等不同角度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样貌。这种全景式的观察方式,在崇尚"干货""金句"的当下,反而显得格外珍贵。 每次合上《潜夫论》,总会有种奇特的感受:虽然书中描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乱象,但那些关于权力腐败、道德沦丧、民生困苦的文字,却常常让我产生某种诡异的熟悉感。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记录的具体时代终将过去,但它揭示的人性困境却永远新鲜。王符笔下那些"今之失政"的叹息,穿越两千年时光,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潜夫论》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