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唐书
知书房
旧唐书
刘昫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6
发表书评
在浩瀚的史籍之林中,刘昫主持编修的《旧唐书》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承载着大唐盛世的记忆与荣光。"国史之文雅,传记之详核",这部纪传体巨著以质朴浑厚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那个万国来朝的辉煌时代。翻开泛黄的纸页,太宗"以铜为镜"的治国箴言犹在耳畔回响,玄宗与贵妃"霓裳羽衣"的华彩乐章仿佛跨越时空而来,这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历史细节,恰似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深深的车辙,记录着盛唐气象的每一个动人瞬间。
不同于后世史家的精雕细琢,《旧唐书》保留了大量原始诏令奏疏,就像一位忠实的见证者,将唐代典章制度的肌理脉络完整呈现。我们能在《食货志》里触摸到均田制下犁铧翻起的泥土气息,在《地理志》中跟随驼铃声重走丝绸之路。特别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列传中的人物剪影——魏征犯颜直谏时的凛然正气,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从容气度,都在史笔的刻画下显得格外鲜活。
当宋代欧阳修重修唐史时,或许更注重文辞的精炼,但《旧唐书》那种带着唐代体温的原始记录,反而让我们感受到更真实的历史脉动。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虽经岁月剥蚀,却比后世修复的版本更显珍贵。这部成于五代乱世的史书,不仅是对大唐的深情回望,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依然能触摸到那个伟大时代的灵魂。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笔如刀,字字见血。
说来惭愧,直到而立之年,我才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这部二十四史之一的《旧唐书》。初读时只觉得它厚重难啃,如今细品之下才发现,这部成书于五代的史籍竟藏着如此鲜活的历史呼吸。那些在课本上扁平化的历史人物,在这里都有了血肉与温度。
最令我惊叹的是刘昫笔下的人物塑造之精妙。他写唐太宗,既不避讳玄武门之变的血腥,又生动刻画出"以铜为镜"的帝王气度;记魏征进谏,连太宗拂袖而去的恼怒与事后纳谏的懊悔都纤毫毕现。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笔法,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记得读到武则天章节时,我竟在那些看似客观的叙述中,读出了史官隐晦的惊叹——一个女子如何在男权社会里步步为营,最终改写了历史轨迹。
书中那些看似枯燥的食货志、地理志,细读却是大唐盛世的密码。从绢帛价格波动能窥见安史之乱前的经济隐忧,从漕运记载可推演藩镇割据的必然。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史笔,比任何小说都更耐人寻味。我常想,若是学生时代就读到这些细节,当年背诵"开元全盛日"时该有怎样不同的感悟。
最打动我的还是书中那些"未完成时态"的历史瞬间。李泌献策时的欲言又止,颜真卿祭侄文稿上的泪痕墨渍,杜甫笔下"国破山河在"的绝笔...这些凝固在纸页间的遗憾,恰似历史长河中的漩涡,让人忍不住想象:如果玄宗早十年读到《长恨歌》,如果张巡再多守三天睢阳...或许正是这些未竟的悲怆,让大唐的气韵在纸上愈发苍劲动人。
合上书卷时忽然明白,所谓正史从不是冰冷的年表,而是无数生命在时代洪流中激起的浪花。《旧唐书》最珍贵处,正在于它保留了这些浪花最本真的形状。那些被新唐书删削的细节,恰恰构成了历史最生动的皱纹。
《旧唐书》写得差,史料漏洞多。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