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新元史
新元史

新元史

柯劭忞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内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原文外,还译引德国人哀德蛮(Erdmann)所译拉施都丁《史集》、多桑《蒙古史》等,并参考屠寄《蒙兀儿史记》早期刻本等同时代人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为是书。本纪较简,繁冗之处皆移入志书,故志书较《元史》及其他元史著作为详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书无自撰序跋、凡例、考异和引据出处,为论者所诟病。又因哀德蛮德文译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史学观点极为守旧。刊于辛亥后尚以“史臣曰”发表史论;《兵志》删除元代禁止汉人使用武器记载,认为元代已是“华夷大同”。1921年12月4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十五史》之一。
更多
书评  · 8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2430
古人写史,重在明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人读史,往往只求猎奇,看个热闹罢了。柯劭忞先生作《新元史》,却与寻常史书不同。他不仅记录史实,更注重揭示历史规律。这本书把元朝兴衰写得清清楚楚,让人读后深思。 以前的史书,对元朝记载多有偏见。要么过分贬低,要么刻意美化。柯劭忞先生不一样,他实事求是地写。他把元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发展都写得很详细。特别是对元朝统治者的功过是非,评价得很公正。 我最喜欢书中对元朝民族政策的分析。柯劭忞先生指出,元朝之所以能统治百年,关键在于采取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个观点很有道理。现在很多人看历史,总是带着现代的眼光去评判古人。这样不对。柯劭忞先生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书中对元朝经济制度的描述也很到位。元朝的纸币政策、海外贸易、驿站制度,都写得很明白。这些内容对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很有帮助。特别是元朝与西方的交流,柯劭忞先生考证得很仔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点。柯劭忞先生写人物很生动。不论是成吉思汗、忽必烈这样的帝王,还是普通的官员百姓,他都写得有血有肉。这让我感觉历史人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 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考证严谨。柯劭忞先生参考了大量史料,包括蒙古文、波斯文的原始资料。他对比各种记载,去伪存真。这种治学态度值得学习。现在很多历史书为了吸引眼球,随意编造故事。相比之下,《新元史》显得格外珍贵。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6852
漠北风烟,金戈铁马,一部《新元史》,半部东亚史。柯劭忞以三十年之功,补正旧史,考订异同,使大元一朝史事粲然可观。当我在国家图书馆特藏部翻阅这部民国初年编纂的巨著时,那些泛黄的纸页间仿佛仍有草原的朔风呼啸。与官修《元史》相比,柯氏笔下的蒙古帝国更具立体感,不仅记载了黄金家族的赫赫武功,更关注多元文明的碰撞交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柯氏对史料的选择与处理。他大量采用《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等蒙文史料,与汉文典籍相互印证。在读到忽必烈建元一段时,我忽然想起曾在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看到的断壁残垣。当年这座草原都城"北控沙漠,南屏燕蓟"的恢宏气象,在柯氏笔下得以重现。他对元大都城市规划的描写尤为精到,那种"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既承汉制,又融蒙风,恰如这个王朝的双重性格。 柯劭忞对人物评价独具只眼。他将忽必烈塑造为一个矛盾综合体:既是用汉法、行仁政的"儒教大宗师",又是穷兵黩武的征服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伯颜的刻画,这位平定南宋的统帅在传统史书中多被妖魔化,而柯氏却客观记录其"不戮一人"的军令,并详细描写了临安和平交接的细节。这种平衡的史观,在民族情绪高涨的民国初年尤为难得。 书中对元朝制度变革的梳理最具学术价值。柯氏用大量篇幅分析行省制度、驿站系统、钞法改革等创新举措,这些制度创新往往被明人刻意贬低。当我读到"其制虽出于一时之权宜,而后来永为定制"的评语时,不禁联想到今日中国的行政区划仍可见元代之遗绪。他对四等人制的考辨尤为精审,指出这种社会分层在实际运作中远比教科书描述的复杂。 文化交融的记载是全书华彩篇章。柯氏详细记录了回回天文学家扎马鲁丁造浑天仪、波斯医师创建广惠司等事。最动人的是描写大都城内各国学者在翰林国史院切磋的场景,让我想起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看到的也里可温碑刻。这种跨越宗教与族群的学术交流,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属罕见。柯氏特别强调元曲的发展与多民族语言互动的关系,这个观点至今仍被文学史家沿用。 作为晚清进士出身的史家,柯劭忞的笔端常流露出文化守成的忧思。他在评述元朝科举时,特别记载了许衡等人力主"必行汉法"的奏议,字里行间可见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这种情怀在记述南宋遗民时尤为明显,如对谢枋得"万世华夏"之叹的详录,显然寄托着自己的文化焦虑。今日重读这些文字,仍能感受到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新元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补阙拾遗,更在于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当我在国图古籍部合上这部大书时,窗外正飘着北京的春雪。八百年前,大都城也飘着这样的雪,落在色目商人的驼队上,落在高丽画师的笔尖上,落在基督教修士的经卷上。柯劭忞用他严谨的史笔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从不会在征服中消亡,反而会在碰撞中焕发新生。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5527
《新元史》这部作品总是让我感到困惑,柯劭忞以一人之力重修元史,其志可嘉,但这部被列入"二十五史"的著作,却始终徘徊在正统与边缘之间。民国初年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知识分子们既想延续传统史学的血脉,又不得不面对西方史学方法的冲击,这种矛盾在《新元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柯劭忞参考了《元史》及大量域外史料,试图弥补旧史的不足,可这种修补工作到底有多大意义?就像给一座摇摇欲坠的老宅子添砖加瓦,终究改变不了它的根基。 书中对蒙古帝国的记载确实比《元史》更为详尽,特别是补充了四大汗国的史实。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这些新增内容大多来自波斯史料,经过层层转译后,真实性难免打折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被写得跌宕起伏,可那些细节描写读来总觉得像小说家言。最让人困惑的是,柯劭忞明明生活在民国,却依然沿用传统的纪传体例,这种固执让人不禁想问:在梁启超都已提倡"新史学"的时代,这样的修史方式还有多少生命力?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写作本就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司马迁写《史记》尚且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后世史家谁又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柯劭忞的困境或许正是中国传统史学最后的回光返照。他在序言中强调"补前史之阙,正旧史之讹"的抱负值得尊重,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就像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想要看清每一朵浪花的形状,最终只能抓住几捧水而已。 读《新元史》时,我常常想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同样是考证史实,钱氏显得游刃有余,而柯劭忞却总给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倒不是说他的学问不够深厚,而是时代变了。当传统史学遭遇现代学术规范,这种碰撞产生的迷茫感,或许正是《新元史》最真实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史学转型期的种种困惑与挣扎。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柯劭忞晚生几十年,能够接触到更完整的档案资料和更科学的史学方法,这部《新元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但历史没有如果,就像元朝本身一样,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终究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而《新元史》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试图言说却未能完全表达的那些东西。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目录·259
关于我们目录卷一·本纪第一卷二·本纪第二卷三·本纪第三卷四·本纪第四卷五·本纪第五卷六·本纪第六卷七·本纪第七卷八·本纪第八卷九·本纪第九卷十·本纪第十卷十一·本纪第十一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卷十六·本纪第十六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卷十八·本纪第十八卷十九·本纪第十九卷二十·本纪第二十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卷二十七·表第一卷二十八·表第二卷二十九·表第三卷三十·表第四卷三十一·表第五卷三十二·表第六卷三十三·表第七卷三十四·志第一卷三十五·志第二卷三十六·志第三卷三十七·志第四卷三十八·志第五卷三十九·志第六卷四十·志第七卷四十一·志第八卷四十二·志第九卷四十三·志第十卷四十四·志第十一卷四十五·志第十二卷四十六·志第十三卷四十七·志第十四卷四十八·志第十五卷四十九·志第十六卷五十·志第十七卷五十一·志第十八卷五十二·志第十九卷五十三·志第二十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一卷五十五·志第二十二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三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四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五卷五十九·志第二十六卷六十·志第二十七卷六十一·志第二十八卷六十二·志第二十九卷六十三·志第三十卷六十四·志第三十一卷六十五·志第三十二卷六十六·志第三十三卷六十七·志第三十四卷六十八·志第三十五卷六十九·志第三十六卷七十·志第三十七卷七十一·志第三十八卷七十二·志第三十九卷七十三·志第四十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卷七十五·志第四十二卷七十六·志第四十三卷七十七·志第四十四卷七十八·志第四十五卷七十九·志第四十六卷八十·志第四十七卷八十一·志第四十八卷八十二·志第四十九卷八十三·志第五十卷八十四·志第五十一卷八十五·志第五十二卷八十六·志第五十三卷八十七·志第五十四卷八十八·志第五十五卷八十九·志第五十六卷九十·志第五十七卷九十一·志第五十八卷九十二·志第五十九卷九十三·志第六十卷九十四·志第六十一卷九十五·志第六十二卷九十六·志第六十三卷九十七·志第六十四卷九十八·志第六十五卷九十九·志第六十六卷一百·志第六十七卷一百一·志第六十八卷一百二·志第六十九卷一百三·志第七十卷一百四·列传第一卷一百五·列传第二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卷一百七·列传第四卷一百八·列传第五卷一百九·列传第六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七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八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九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十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十一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十二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十三卷一百十七·列传第十四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卷一百十九·列传第十六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十七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十八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九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二十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二十二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三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五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二十六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二十七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二十八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九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三十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三十二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三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四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五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三十六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三十七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三十八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九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四十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一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十二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三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四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四十六卷一百五十·列传第四十七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四十八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九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五十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一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五十二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三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五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五十七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五十八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九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六十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六十二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三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四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五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六十六卷一百七十·列传第六十七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六十八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九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七十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七十二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三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四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五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七十六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七十七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七十八卷一百八十二·传第七十九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八十二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三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五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八十六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八十八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九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四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五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九十六卷二百·列传第九十七卷二百一·列传第九十八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九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一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二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四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五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六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七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九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一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一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十二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三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四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五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七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八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九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卷二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卷二百四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九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新元史》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