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新元史
柯劭忞

新元史

柯劭忞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内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原文外,还译引德国人哀德蛮(Erdmann)所译拉施都丁《史集》、多桑《蒙古史》等,并参考屠寄《蒙兀儿史记》早期刻本等同时代人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为是书。本纪较简,繁冗之处皆移入志书,故志书较《元史》及其他元史著作为详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书无自撰序跋、凡例、考异和引据出处,为论者所诟病。又因哀德蛮德文译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史学观点极为守旧。刊于辛亥后尚以“史臣曰”发表史论;《兵志》删除元代禁止汉人使用武器记载,认为元代已是“华夷大同”。1921年12月4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十五史》之一。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51473
补缀旧史,未见新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5840
"观《新元史》之编撰,犹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搜罗之广博,考订之精审,实为元史研究之集大成者。"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76868
这部书写得不怎么样。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71574
断简残编,孤灯黄卷,翻开柯劭忞的《新元史》,恍如推开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这部被列入二十五史的著作,却始终徘徊在正史的边缘,如同它所记载的那个王朝,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蒙古铁骑横扫欧亚的轰鸣早已远去,留下的是一部充满争议的史书,和一个永远无法定论的王朝。 大都城垣倾圮,上都荒草萋萋。柯劭忞笔下的元朝,总带着几分疏离与困惑。作为清末民初的学者,他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用文言文重构那个已经消逝的异族王朝。不同于传统正史的笃定,《新元史》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迷茫与犹疑。当我在国图古籍部翻阅这部巨著时,那些工整的铅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困惑——我们该如何书写这个既属于中国又超脱于中国传统的历史? 忽必烈建元称帝的场景在书中显得格外矛盾。一方面是天朝上国的威仪,另一方面却是对草原传统的背离。柯劭忞笔下的元大都,既不像唐长安那样规整,也不似明清北京那般森严。这座混血的都城,正如那个混血的王朝,始终在汉法与旧俗之间摇摆。我在故宫西北角的断虹桥上驻足,那些带有明显草原风格的雕刻,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文化碰撞。 最令人唏嘘的是书中对元朝士人群像的描绘。耶律楚材、许衡、刘秉忠这些汉化程度极深的大臣,在蒙古贵族与汉族文人之间艰难周旋。他们的奏折往往文采斐然,却总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柯劭忞记录这些文字时,笔触格外细腻,仿佛在借古人之口诉说自己身处清末变局的彷徨。当我读到"国朝用夷狄之俗,而杂以中国之法"这样的句子时,不禁想起晚清士人在中西碰撞中的相似处境。 《新元史》对元末农民起义的记载尤为耐人寻味。红巾军、朱元璋这些在《明史》中被大书特书的人物,在这里却显得模糊而遥远。柯劭忞似乎刻意保持着某种距离,就像他对待整个元朝的态度——既不能完全认同,又不得不承认其正统地位。这种矛盾心理,让这部史书读来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元曲的记载。在其他正史中几乎被完全忽视的俗文学,在《新元史》里却占有一席之地。关汉卿、马致远的名字与帝王将相并列,这或许透露出柯劭忞对文化正统性的另一种理解。当我站在山西洪洞广胜寺的元代戏台前,忽然明白这个被史家争论不休的王朝,其实早已在民间文艺中获得了永生。 合上厚重的《新元史》,窗外的现代都市喧嚣如常。这部成书于民国初年的著作,就像它所记载的元朝一样,成为了一个尴尬的存在——既无法被完全接纳,又难以彻底否定。柯劭忞的迷茫,何尝不是我们面对复杂历史时的共同困惑?那些被重新诠释的史料,那些被刻意突出的细节,都在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重读的谜题。 大都的晨钟暮鼓早已消散,上都的离宫别馆化为丘墟。唯有这部充满矛盾与困惑的《新元史》,还在固执地守护着一个王朝的记忆。或许正如柯劭忞所暗示的那样,有些历史本就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与模糊,太过清晰的定论反而会失去历史的真味。在这个意义上,《新元史》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在于它留给后人的思考空间。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6316
“一代之兴亡,千载之得失,于斯焉在。”——《新元史》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宏大的叙事格局,再现了蒙元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既补前史之阙,又开后世之思,堪称传统史学终结与现代史学研究交汇处的丰碑。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