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史
知书房
北史
李延寿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看不下去。太乱了。
《北史》,读着读着就糊涂了。这么多人物,这么多朝代,分不清谁是谁。有时候知道这个人是好人,过几页他又干坏事。战争一场接一场,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皇帝换得太快,记不住名字。看不懂为什么要打来打去。感觉每个人都在挣扎,但最后都差不多。看完更迷茫了。历史就是这样吗?人活着到底图什么?越看越想不通。
古人治史,意在明得失、知兴替,为后世立鉴戒。李延寿《北史》汇百年乱世于一编,将北魏、北齐、北周、隋四朝风云尽收笔下,读来但觉金戈铁马犹在耳,忠奸贤愚皆入目。今人读史多求速成,或为论文数据,或作谈资装饰,独李公有"究天人之际"的胸怀,费十六年光阴,采八代史料,这般静气,今之学者几人能及?
犹记书中尔朱荣河阴之变,千余朝臣顷刻殒命,令人脊背生寒。然细品之,李公笔下有温度:元子攸临危受命时的衣带诏字字泣血,高欢霸府中那些鲜卑武士的豪饮高歌,乃至隋文帝夜间批阅奏章的身影,皆跃然纸上。这般笔法,非但记其事,更传其神,使今人犹能触摸到那个铁血时代的脉搏。
最可贵者,《北史》不独记王侯将相。卷末《序传》自述家世,言其父李大师"少有著述之志",临终执手嘱托"没齿不忘"。想那灯火如豆的夜晚,李氏父子相对校勘的身影,恰似华夏文明不绝如缕的象征。今人尝言历史虚无,然观李公以一家之力承百代之业,方知文明传承正在于此等孤怀宏愿。
掩卷沉思,深感治史如酿酒。今之快餐文化盛行,短视频解史大行其道,而《北史》这般需要文火慢炖的经典反倒蒙尘。然正如书中那些历经劫难犹自坚守的士人,真正的好东西自会穿越时光。每读及宇文泰改制时的锐意创新,或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的智慧,便觉古人智慧鲜活如昨。这般阅读体验,岂是碎片化浏览所能替代?历史终究是面镜子,照见的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模样。
奇书,乱世之镜。可正着读,可反着读,可跳着读。得意时读它,失意时也读它。王侯将相能看懂,平民百姓也能看懂。盛世该读,乱世更该读。写史不如读史,读史不如思史。这本书写尽北朝的兴衰,写透人性的明暗。读起来沉重,但沉重中有力量。故事多,人物杂,但脉络很清楚。每个字都带血的教训,每页纸都是活的历史。读完后觉得,古今其实没变多少。
读《北史》最震撼的,是看到那些北方王朝如何在血与火中建立秩序。我们的祖先太清醒了,他们明白单靠武力征服远远不够,必须用制度将野蛮转化为文明。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既保持游牧民族的锐气,又迅速吸收汉家典章,这种务实与智慧令人叹服。
但更触动我的是,他们早就看透了一个真理:制度才是文明延续的根基。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北周推行的均田制,这些都不是空谈道德,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制度约束人性、塑造行为。看着北方诸朝在战乱中仍坚持编修律令、完善官制,就明白为什么他们最终能统一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今天再看这些制度创新,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透时空的智慧。与其期待人人自觉向善,不如像北朝那样,用精密的制度来引导人性。这才是历经战乱后沉淀下来的真知灼见。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