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者
知书房
无辜者
辛克莱·刘易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
发表书评
开头有点意思,后来越看越拖沓。人物对话太多,剧情半天不动,看得人烦。
23-25📚……第二次读还是觉得震撼。2023年8月12日,读的时候看到新闻说"某科技公司女员工因怀孕被降薪,起诉后遭职场冷暴力"。这个社会总是用各种方式维持表面的公平,实际上到处都是看不见的围栏。"精英阶层"永远掌握话语权,"体面的"中产阶级绝不会承认自己的特权,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以后可能也不会改变。
不管是职场歧视还是教育资源的垄断,既得利益者最擅长的就是把问题归结为个人能力。觉醒的人永远是少数,因为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书里写的那些事,现在看依然熟悉。
主角马丁不是软弱,他只是太相信规则。他以为按部就班就能获得认可,最后发现制度本身就是为某些人设计的。那些批评他懦弱的人可能没想过,当整个系统都在排斥你时,保持体面需要多大的勇气。
🏢 写字楼里光鲜亮丽的招聘海报 会议室中讨论"多元文化"的HR部门 🏢 表面上机会平等,实际上每个环节都有隐形的筛选机制。马丁的悲剧在于,他到最后才明白这个道理。
最近终于读完了辛克莱·刘易斯的《无辜者》,这是美国文学中一部不容忽视的作品,也是我大学时期一直想读却搁置的书。翻开书页才发现,原来很多当代美国小说中的讽刺手法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这让我更加确信经典作品确实值得反复品读——它们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过去,也折射出当下的影子。
《无辜者》最打动我的是它对美国小镇生活的精准刻画。刘易斯用手术刀般的笔触剖开了所谓"纯真年代"的表皮,露出里面令人不安的真相。主角乔治·巴比特这个房地产经纪人,表面上是个成功的美国梦代言人,内心却充满对平庸生活的恐惧与挣扎。读到他深夜独自在办公室抽烟的场景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现代都市人的写照吗?在物质丰富的表象下,是一颗颗孤独焦虑的心。"他渴望与众不同,却又害怕与众不同"——这句话简直道破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
小说中对宗教虚伪性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每周日虔诚做礼拜的市民,平日里却对弱势群体漠不关心。这种讽刺在今天看来依然鲜活,社交媒体上不也充斥着类似的表演式虔诚吗?刘易斯笔下那些热衷于参加各种俱乐部、追求表面和谐的小镇居民,和现代人沉迷于社交网络点赞的行为何其相似。
最打动我的是乔治试图反抗却又最终妥协的心路历程。他对儿子说要追求理想那一段,既是对自己的安慰,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这种"清醒地沉沦"的状态,不正是很多现代知识分子的写照吗?我们明知道生活的荒诞,却依然选择按部就班地生活。刘易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批判这种平庸,又对深陷其中的人物抱有同情。
读这本书时,我采用了"长跑式阅读法"。就像跑马拉松时需要调整呼吸节奏一样,读这样的经典也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每天固定读几十页,不贪多求快,让文字慢慢渗透。这种阅读方式特别适合刘易斯这种需要细品的作家——他的讽刺往往藏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合上书页时,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部近一个世纪前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更捕捉到了人性中永恒的矛盾。我们嘲笑巴比特的庸俗,却又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共鸣正是伟大文学的魅力所在。读完《无辜者》,我突然很想重读一些当代美国小说,相信现在能读出更多深意。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把钥匙,能打开理解其他作品的大门。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