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尼亚斯・雷德克斯
菲尼亚斯・雷德克斯
安东尼·特罗洛普

菲尼亚斯・雷德克斯

安东尼·特罗洛普  

《菲尼亚斯・雷德克斯》是安东尼 · 特罗洛普《帕利泽系列》的第四部小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围绕政治阴谋、个人危机与浪漫嫉妒展开。 本书中菲尼亚斯・芬恩在都柏林过着平静的生活,他已接受自己政治生涯终结的事实,也渐渐走出妻子离世的阴影。这时,他意外收到重返议会的邀请,便欣然抓住了这个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旧日恋情与竞争的死灰复燃。当他的对手邦廷先生被谋杀后,嫌疑立刻落到了芬恩头上,而他昔日的朋友与恋人,似乎只会让他更加蒙羞。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9157
每次翻开《菲尼亚斯・雷德克斯》,就像在雾中辨认自己的轮廓——清晰过,又模糊了。特罗洛普笔下那个在政治漩涡里浮沉的年轻人,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在世俗规则中的投影?他追逐的议员席位、算计的利益关系,最终都像伦敦的晨雾一样,看似触手可及,攥紧掌心却只剩潮湿的寒意。当菲尼亚斯在沙龙与选区间疲于奔命时,我突然惊觉:我们何尝不是在用整个青春,去验证那些早该看透的虚妄? 政治游戏的规则像钟表齿轮般精密,可置身其中的人总误以为自己是指针而非零件。那些酒杯碰撞间的承诺、选票背后的交易,终究会随着议会大厦的钟声散去。最悲哀的不是失败,而是像菲尼亚斯那样,在得与失的间隙里,突然认不出镜中那个被野心重塑过的自己。或许迷茫本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当我们终于读懂特罗洛普的讽刺时,书页间倒映的,早已是另一个陌生而熟悉的灵魂。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3876
翻开这本书时,我以为会看到一个传统政治小说里的主角奋斗史。但菲尼亚斯像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困惑——那些明知会失败却偏要撞向南墙的时刻。他不断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就像深夜辗转反侧时的我们,既害怕随波逐流,又恐惧特立独行。特罗洛普把政治场写成了一间玻璃迷宫,我们和菲尼亚斯同样在其中跌撞,反光的每张脸孔都带着几分自己的影子。最刺痛的是,当这个莽撞的年轻人终于学会世故时,那种成长竟带着说不清的失落。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8023
这本书太无聊了。故事很平淡。人物也不吸引人。读起来很没意思。我不推荐。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8029
菲尼亚斯·雷德克斯让我困惑。他看起来是个好人,但总是做错决定。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他不听。后来他吃了苦头,开始后悔。我觉得他太固执了。他经历了很多痛苦,最后才明白一些道理。这让人很难受。我不确定他是不是真的学会了什么。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很迷茫。他的故事让我想到自己,但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4634
在特罗洛普笔下,菲尼亚斯・雷德克斯的跌宕人生被切割成两个维度:政治抱负的部分属于"菲尼亚斯",而人性挣扎的部分则归于"雷德克斯"。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大师用议会走廊的明争暗斗作舞台,却让真正的好戏在主人公的良知法庭上演。《菲尼亚斯・雷德克斯》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将政治竞技场的硝烟化作照见灵魂的镜子——每个选举策略的抉择都是道德困境的隐喻,每次党派博弈的胜负都在叩问原则的代价。作为读者,我常为特罗洛普处理失败的高明手法拍案叫绝。当主人公从政治新星沦为阶下囚时,那些被剥夺的议员徽章反而成了丈量人格高度的标尺。这种将世俗成功与精神成长逆向而行的叙事策略,在1860年代的英国小说中堪称石破天惊。特罗洛普笔下的政治生态尤其耐人寻味:选区演讲时的掌声会腐蚀判断力,而监狱放风时的鸟鸣反倒唤醒良知。这种对"得即是失"的辩证处理,让小说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寓言,成为关于人性复调的哲学沉思。当菲尼亚斯最终放弃用选票证明自我价值时,那种剥离政治外壳后的本真状态,比任何竞选胜利都更令人心潮澎湃。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