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丽莎 - 第 2 卷
克拉丽莎 - 第 2 卷
塞缪尔·理查森

克拉丽莎 - 第 2 卷

塞缪尔·理查森  

这是塞缪尔·理查森经典小说《克拉丽莎》的第二卷。年轻的克拉丽莎·哈洛威遭到不择手段的家人逼迫,要她嫁给一个她厌恶的有钱人。她被骗与风趣潇洒的罗伯特·洛夫莱斯私奔,并寻求他的庇护。然而,洛夫莱斯证明自己是个不可信赖的浪荡子,他含糊其辞地承诺结婚,却同时不断对克拉丽莎进行不受欢迎且愈发粗暴的性侵犯。即便如此,克拉丽莎还是觉得他魅力诱人,她那谨守美德的内心,也夹杂着未曾承认的欲望。《克拉丽莎》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信件展开叙述,深刻而多义地刻画了这对陷入致命吸引的情侣,是一部极具震撼力与感染力的作品。1747年首次出版时便大获成功,至今仍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02797
克拉丽莎的故事让我想到生活中的选择有多重要。这个女孩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面对巨大压力也不妥协。她的遭遇让人心疼,但更让人佩服她的勇气。书里写得很真实,把人的内心矛盾都展现出来了。读完第二卷,我发现克拉丽莎不仅仅是一个虚构人物,她代表了一种活法。她教会我,有时候坚持比妥协更难,但更有价值。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关于自己生活的事。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3391
花了整整一周才啃完《克拉丽莎》第二卷,这大概是我近几年读过最考验耐心的书信体小说了。理查森用他标志性的细腻笔触,把每个心理转折都拉长成绵延数页的内心独白,有时候一封信读下来,发现情节几乎没推进,但人物情绪已经像交响乐般起伏了好几轮。这种写法确实容易让人走神,特别是当克拉丽莎反复纠结是否要接受洛夫莱斯的帮助时,我不得不时常倒回去重读。 不过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心理描摹,让这部18世纪的作品意外地具有现代感。你会惊讶于理查森对女性处境的敏锐洞察——克拉丽莎在家族压迫和追求自由之间的挣扎,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当她在信中写下"我的灵魂不愿被囚禁在镀金的笼子里"时,那种震颤感甚至让我暂时忽略了冗长的句式。 当然,书中那些如今看来夸张的情感表达确实需要适应。人物动不动就晕厥、流泪、写二十页长的忏悔信,现代读者可能会觉得戏剧化得有些好笑。但换个角度想,这恰恰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表达的独特美学。我特别喜欢克拉丽莎与安娜之间的通信,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分享里,藏着两个聪明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秘密同盟。 最让人揪心的是看到克拉丽莎逐渐识破洛夫莱斯真面目的过程。理查森像剥洋葱般层层展现这个浪荡子的伪装,每次当他看似要展现善意时,总会暴露出更深的算计。这种缓慢的觉醒过程虽然耗费阅读耐心,但带来的震撼远比突然的反转更持久。合上书本后,那些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反而会在脑海里自动重组,变成令人难忘的心理图景。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轻易向你妥协,但给予的回报也格外丰厚。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1825
篇幅冗长 情节拖沓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7353
必须承认,《克拉丽莎》这部书信体小说在18世纪确实有其突破性。理查森通过女性视角展开叙事的手法,在当时堪称前卫,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让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些缠绵悱恻的书信往来,那些被反复推敲的情感波动,确实为后世研究18世纪英国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素材。但当我们真正深入文本,特别是第二卷的内容时,就会发现这位"英国小说之父"的创作存在着令人难以忽视的矫揉造作。 理查森笔下的克拉丽莎,这个被塑造成道德典范的女主角,其形象塑造简直令人窒息。作者不厌其烦地通过大段内心独白来展现她的"美德",却让这个角色活像个道德说教的传声筒。她面对洛夫莱斯时的反应,那些看似高尚实则愚蠢的抉择,与其说是展现女性智慧,不如说是暴露了作者对女性认知的局限。更可笑的是,理查森试图通过克拉丽莎这个形象来探讨女性自主权,结果却塑造出一个在道德枷锁中自我感动的悲剧人物。 书信体形式本应增强真实感,但在第二卷中却暴露出严重的形式主义。那些刻意雕琢的句子,那些做作的修辞,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异常煎熬。人物之间的通信不像真实交流,倒像是作者在自说自话地展示文采。当克拉丽莎遭遇重大变故时,她居然还能写出结构工整、辞藻华丽的信件,这种失真感让所谓的"心理写实"显得格外滑稽。 最令人不适的是理查森那种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姿态。他借克拉丽莎之口不断强调贞洁、美德的重要性,却从未真正理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真实处境。这种道德优越感在第二卷达到顶峰,当克拉丽莎被塑造成近乎圣徒的形象时,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共情,而是一种被强行灌输价值观的压迫感。理查森似乎忘记了,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呈现人性的复杂,而非进行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 更讽刺的是,这部标榜"现实主义"的作品,在处理阶级问题时显得如此虚伪。克拉丽莎所属的中产阶级价值观被无限美化,而对下层民众的描写则充满偏见。当她在信中谈论仆人时那种不自觉的优越感,暴露出作者自身阶级局限性的同时,也让所谓的"道德教诲"显得格外空洞。这种双标让人不禁怀疑,理查森究竟是在批判社会,还是在维护既得利益者的价值观? 不得不说的是,第二卷的叙事节奏简直是一场灾难。重要情节被淹没在无休止的心理描写中,关键转折往往处理得潦草突兀。理查森似乎陷入了自我陶醉的怪圈,只顾着展示他所谓的"细腻笔触",却忘记了小说最基本的叙事功能。当读者不得不忍受数十页的道德独白才能等到情节推进时,再崇高的文学追求也难免沦为笑谈。 纵观全书,理查森最大的失败在于,他创造了一个道德完美的傀儡,却没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克拉丽莎越是表现得无懈可击,就越显得虚假做作。这种创作理念上的根本缺陷,让《克拉丽莎》第二卷成为一部充满矛盾的失败之作——它既想展现人性真实,又困于道德说教;既追求文学创新,又无法摆脱时代局限。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不过是一个包裹着华丽外衣的道德寓言罢了。
2025年08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8630
"美德或是得不偿失,或是不值得拥有;它既不能使拥有它的人幸福,也不能保护他们免遭不幸的折磨。"
2025年08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