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
知书房
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剧情舒缓却不乏深度,细水长流的叙事反而更显真实动人。苔丝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个细节都承载着命运的悲怆。这种慢慢渗透的写法,恰是哈代的高明之处。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枷锁下重读《德伯家的苔丝》,最令人窒息的是那个时代对女性近乎残忍的双重标准。苔丝被强暴的夜晚,月光照在古老的德伯庄园里,却照不进那个将女性贞操视为生命全部价值的社会法则。当她在清晨的露水中独自走回马洛特村时,命运的绞索已经悄然套上她纤细的脖颈——这个十七岁少女不知道,从此她将永远活在"堕落女人"的烙印里。
哈代用近乎冷酷的笔触展现的讽刺令人齿冷:真正施暴的亚历克可以继续做他的牧师,而被玷污的苔丝却要背负整个社会的唾弃。当她在奶牛场与克莱尔相爱时,那种小心翼翼的幸福就像站在薄冰上跳舞的囚徒。最可悲的是,就连看似开明的克莱尔,在得知真相后的反应也不过是维多利亚伪善道德的复读机。新婚之夜那场审讯,苔丝跪在旅馆地毯上坦白的样子,活像中世纪宗教法庭上的异端。
我时常想象苔丝站在燧石山丘上眺望的场景。这个被命运反复践踏的姑娘其实比书中所有男人都更勇敢——她敢于带着私生子在农田劳作,敢于在流言蜚语中独自谋生,最终甚至敢举起餐刀向真正的罪人复仇。但哈代给的出路太绝望了:要么像苔丝母亲那样麻木地生育,要么像苏那样在禁欲中枯萎,而反抗的苔丝只能走向绞刑架。当黎明时分她在巨石阵被捕时,那群警察的剪影分明就是整个维多利亚社会的道德警察。
每次重读最后几章都像在吞冰碴。苔丝躺在祭坛石上说的"我准备好了",不是对死亡的屈服,而是对这个扭曲世界最激烈的控诉。那些道貌岸然的绅士淑女们永远不会懂,真正肮脏的不是苔丝的身体,而是他们用贞洁带勒死女性的思想。哈代把这部小说称为"一个纯洁女人的真实写照",这标题本身就是打在时代脸上的耳光——可惜直到今天,仍有无数看不见的燧石山丘在囚禁着当代的苔丝们。
读不下去,太压抑了。
最近重读《德伯家的苔丝》,心里堵得慌。一个乡下姑娘的命运,竟能被时代和偏见碾碎到这种地步。最让我难受的是,苔丝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要承受这么多痛苦。
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女人失去贞洁就完了,哪怕是被强迫的。男人犯的错,后果全由女人承担。苔丝被亚雷诱奸后,所有人都觉得是她的问题。就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脏了。这种想法太可怕了,但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认为的。
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苔丝要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命运。她试过逃离,去牛奶场工作,遇到了安吉尔。可新婚之夜说出真相后,安吉尔的选择让人心寒。他说自己也犯过同样的错,但苔丝的原罪就是不可饶恕。这种双重标准太明显了。
后来苔丝又回到亚雷身边。这不是因为她愿意,而是实在走投无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亲死后全家要被赶出房子。她为了家人只能牺牲自己。看到这里特别难受,好人为什么总是被逼到绝境?
安吉尔最后回来时已经太晚了。苔丝杀死亚雷的那一刻,其实早就被逼疯了。她这一生都在为别人的错误付出代价。法庭判她死刑时,我反而觉得这是解脱。在那个社会里,像苔丝这样的女人根本没有活路。
苔丝让我想起现实中的很多女性。她们可能没有遇到这么极端的情况,但同样在承受不公。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总是更苛刻,犯错的代价总是更沉重。这本书写于一百多年前,可有些东西到现在都没变。
翻开最后一页时,泪水已浸透纸背。苔丝那双沾着晨露的赤足,永远烙在了心上。哈代用最温柔的笔触,划开维多利亚时代最痛的伤疤。
这个扛着镰刀走向刑场的姑娘,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被世俗碾碎的纯真?当她在巨石阵醒来,发现阳光依旧刺眼时,那种绝望比任何呐喊都锋利。
我总想起苔丝抱着婴儿走过麦田的样子,金黄的麦浪裹着血色黄昏。原来悲剧从不是突如其来的暴雨,而是日复一日的慢性窒息。合上书那刻,突然明白为什么哈代坚持称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那些被碾成齑粉的,往往是最明亮的星辰。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