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盖庐
盖庐
伍子胥

盖庐

伍子胥  

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墓葬所出竹简中,有一篇题为《盖庐》的古代佚文,原文用隶书抄写,现经整理,可恢复原貌。全文采用问答形式,由“盖庐”提问,“申青”回答,内容属兵阴阳家的学说。“盖庐”即吴王阖间,“申青”即伍子青,楚人,其父兄为楚王所害,投奔吴国,封于申,故称“申青”。《史记·吴太伯世家》云:“王阖庐元年,举伍子青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吴王阖间正是在伍子青的辅助下,励精图治,称雄一时。《史记·伍子青列传》云: 当是时,吴以伍子骨、孙武之谋,西破强 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伍子青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简本“盖庐”通过吴王阖间与伍子青君臣二人的对话,记述兵阴阳家的学说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42053
古人学兵法,为的是保家卫国,安邦定民。现在的人学兵法,为的是升官发财,争权夺利。古人研究兵法讲究正心诚意,比如孙武写《孙子兵法》,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教人打仗。现在的人研究兵法,都是为了在职场里勾心斗角,把兵法当成算计别人的工具。 我读了《盖庐》,发现这本书讲了很多打仗的道理。有些内容现在看来还是很有用。比如书里说打仗要知己知彼,这和现在做生意要了解竞争对手是一个道理。书里还讲了很多具体的战术,比如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调动士兵,这些对管理团队也有启发。 现在的社会,很多人做事不讲规矩,为了利益什么手段都敢用。就像打仗时不守军纪的士兵,只顾自己抢掠。我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不好受。古人打仗还讲究仁义,现在的人连这点底线都没有了。 《盖庐》这样的兵书,其实不只是讲打仗。它教人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可惜现在的人只看到表面的技巧,学不到背后的道理。他们学了兵法,不是用来做好事,而是用来害人。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6446
《盖庐》作为一部出土的西汉兵书,长期被归入"武经七书"的范畴,但以现代学术眼光审视,其价值需要重新评估。这部托名伍子胥的著作,实际上反映了西汉初期的军事思想,与真正的先秦兵学存在明显差异。从文献学角度看,这种托古作伪的现象在古代并不罕见,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上的"返祖现象"。 全书分为九篇,采用问答体形式,以盖庐(即吴王阖闾)提问、伍子胥作答的方式展开。这种结构看似传承了《孙子兵法》的对话传统,实则流于表面。第一篇讲"天之时",将战争胜负与阴阳五行强行关联;第二篇论"地之利",过度强调地形决定论;第三篇谈"民之力",对民众力量的认知仍停留在工具层面。后续各篇分别论述行军、阵法、用间等内容,体系看似完整,但思想深度远不及《孙子兵法》。 最值得商榷的是其将军事与数术紧密结合的特点。书中充斥着"日有六吉六凶"、"月有八刑八德"等说法,把战争胜负归结为星象历法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可以理解,但在今天看来,无异于将严肃的军事科学降格为占卜游戏。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兵书越是年代靠后,神秘主义色彩往往越浓,这或许反映了军事思想的一种退化。 不过平心而论,书中某些具体战术原则仍有参考价值。比如强调"先为不可胜"的防御思想,主张"察敌虚实"的侦察意识,以及"兵以诈立"的谋略观念,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军事智慧。特别是关于地形利用的论述,有些见解相当精辟。问题在于,这些闪光点被包裹在大量糟粕之中,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鉴别能力。 从军事思想史角度看,《盖庐》反映了从先秦理性兵学到汉代谶纬兵学的过渡。与《孙子兵法》强调"五事七计"的理性分析相比,《盖庐》更热衷于"观星望气"的神秘预测。这种转变不是进步,而是一种思想上的倒退。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兵学神秘化的趋势,与同时期儒学谶纬化的进程如出一辙,折射出整个汉代的思想特征。 现代读者面对这类典籍时,应当保持清醒的学术态度。我们可以欣赏其中体现的古人对战争规律的探索精神,但绝不能认同其方法论。今天的军事科学建立在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等现代学科基础之上,与古代的占星望气有着本质区别。就像我们不会用《黄帝内经》指导现代医学一样,也不该用《盖庐》来理解当代军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它将战争胜利作为唯一价值标准,完全忽视战争伦理。这种思想在当代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克劳塞维茨早就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现代国际法则进一步约束了战争行为。相比之下,《盖庐》中"诡道十二法"等内容,有些已经触及战争罪的边缘。 作为历史文献,《盖庐》确实具有研究价值。它帮助我们理解汉代军事思想的演变,窥见当时的社会心理。但作为军事理论著作,它的现实意义已经微乎其微。当代读者若想学习军事思想,更应该研读克劳塞维茨、若米尼、马汉等现代军事理论家的著作。 最后想说的是,对待古代兵书应当避免两种极端:要么全盘否定,视为无用故纸;要么盲目崇拜,奉为万能宝典。理性的态度是将其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既看到时代局限性,也发现思想闪光点。《盖庐》就像一件出土青铜器,考古价值与艺术价值不容否认,但若想用它来切割现代钢材,未免就太过荒诞了。在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思维,而不是神秘预言。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4584
盖庐太棒了,伍子胥厉害!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2890
《盖庐》这本书让人失望。作者试图描绘一个理想化的隐居生活,但内容空洞。书中的盖庐形象缺乏真实感,更像是作者自己幻想出来的产物。 书中反复提到"茅屋"这个意象。作者写道"盖庐三间,足以容膝",想表现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但问题是这种描写过于刻意。现实中谁会把居住条件简陋说得如此轻松?这明显是作者在美化贫困。 书中还提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看似很有意境,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现代人哪有那么多闲情逸致?这种描写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作者显然是在刻意模仿古人的生活方式。 更让人反感的是书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作者说"城市喧嚣,人心浮躁",这种说法太片面。作者自己躲在书斋里写这些大道理,却对普通人的生活困境视而不见。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人很不舒服。 整本书都在宣扬一种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作者把隐居生活说得过于美好,却忽略了隐居需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不负责任的写作方式误导了很多读者。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9916
在最迷茫的日子里翻开《盖庐》,恍然惊觉兵法与人生竟有如此相通之处。伍子胥用五卷篇幅道尽治军之理,却也在字里行间暗藏处世之道。我三十而立,虽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至理,却仍困在进退维谷的现实泥沼中。既不能如名将般运筹帷幄,又无法似隐士般超然物外,这种矛盾恰如书中所言"刚柔相济"的未达之境。或许真正参透这本兵书要等到知天命之年,但此刻读来,那些关于审时度势的箴言,关于"察敌虚实"的智慧,已然在职场与生活中显出惊人价值。这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经典,竟比许多现代管理学著作更直指人心。每次重读都有新得,难怪古人说"半部《盖庐》可治天下",诚哉斯言。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