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博士备论
知书房
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从《何博士备论》中品读,越琢磨越觉其军事韬略中藏着处世智慧。年轻时只当是兵书战策,如今重读,方知那些排兵布阵的道理,何尝不是应对人生困局的锦囊?就像书中论及"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不正是提醒我们要掌握生活主动权吗?
宋人何去非笔下的战争哲学,总让我想起职场中的进退攻守。特别是"先为不可胜"的论述,像极了现代人常说的夯实基础。最触动我的是他对"势"的剖析——人生逆旅中,与其抱怨时运不济,不如学着像书中那般"因势利导"。当年读来枯燥的阵图,如今竟成了破译现实迷宫的密码。
那些看似冷硬的军事论断,细品之下都是滚烫的人生启示。就像书中强调"知己知彼"并非只为克敌,更是在提醒我们:认清自己与环境的边界,才是破局的关键。每次重读,总能在刀光剑影的文字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何博士备论》以"兵者,诡道也"开篇,道尽军事谋略之精髓,作者穷究历代战事得失,犹若老吏断狱般鞭辟入里。
读《何博士备论》时,总觉字里行间透着股迂腐气。他说"兵者诡道也",却把诡道讲得像私塾先生的戒尺,刻板得让人打瞌睡。当你为现实困境寻找解法时,他板着脸教训你:"先王之道不可废";面对变革浪潮时,他又搬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陈旧说辞。这书就像个固执的老学究,永远端着架子说教。
最令人不适的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口吻。谈用兵则曰"为将之道",论治国必言"圣人之制",仿佛天下道理都装在他那方砚台里。可细看其论调,不过是把《孙子兵法》嚼碎了又吐出来的残渣,既无新意,更无胆识。那些所谓的"备论",活像晒干的咸鱼,早就失了鲜活气。
我常想,若苏轼是流动的江河,何博士就是淤塞的池塘。他太执着于给古人做注脚,却忘了思想本该是鲜活的。当他说"战守之宜"时,字句间透着腐儒的酸臭气;讲"御将之术"时,又暴露出门第之见的狭隘。这般论调,在当下读来尤其刺耳——我们需要的明明是开拓视野的利剑,他却只肯给锈迹斑斑的钥匙。
说来惭愧,原是为反驳而翻开《何博士备论》,却意外发现这本北宋军事著作竟比想象中更令人坐立不安。朋友总说何去非的兵论"字字珠玑",可当我真正捧读时,那些被历代推崇的"奇正相生""虚实之道",在今日看来却像极了精致的纸上谈兵。
最刺眼的是书中对"仁义之师"的执念。何博士反复强调"用兵之道,仁义而已",可翻开北宋年间的战史,哪次不是在这套说辞下损兵折将?澶渊之盟前,真宗皇帝捧着《备论》说要"以德服人",结果换来的是岁币屈辱。这种将道德理想凌驾于现实利害的思维方式,就像用《论语》指挥现代战争般荒诞。我甚至怀疑,正是这类迂阔之论,才让中原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陷入道德包袱的困境。
更令人不适的是书中对历史的裁剪。何去非为佐证其说,竟将韩信背水一战解构成"仁义感召",却对当时汉军箭矢将尽的窘境只字不提。这种为论点服务的选择性叙事,像极了今日某些为迎合主流而篡改史实的学术投机。当我在书页边缘写下第七个问号时,突然意识到:所谓"备论",或许只是文人士大夫在太平年月里的一场兵棋推演游戏。
最吊诡的是书中"以史为鉴"的悖论。何博士痛斥赵括纸上谈兵,可他自己那些脱离地形的阵法分析,与赵括的沙盘演算又有何本质区别?当我读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段时,窗外正传来小区保安与外卖员的争执——看吧,连市井冲突都懂得抢占有利位置,九百年前的军事理论家却还在用道德格言解释胜负。
合上书脊时,墨香里恍惚飘出开封城茶肆的喧嚣。或许《备论》真正的价值,是让我们看清传统兵学在精致化过程中如何逐渐异化为道德说教。这种用儒家话语包装暴力逻辑的尝试,就像用青瓷花瓶装火药,终究难掩其内在的撕裂感。当代读者若真要从中获益,恐怕得先学会拆解那些华丽辞藻下的认知陷阱。
谋略精深,指点江山。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