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庐
知书房
盖庐
伍子胥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7
发表书评
这书真能传世?怕不是后人伪作。
有人从《盖庐》中读出了兵家诡道的杀伐决断,有人却看到了复仇者扭曲的执着。而我翻开这本血泪写就的兵书,只闻到一股刺鼻的戾气。伍子胥将个人仇恨包装成兵法韬略,字里行间都浸透着歇斯底里的报复欲。当复仇成为毕生信仰,智慧也会沦为偏执的帮凶。这种以怨报怨的处世哲学,就像一剂毒药,腐蚀着中华文明"以直报怨"的君子之道。千年后再读,仍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血腥气,令人不寒而栗。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老祖宗的智慧太牛了。
读《盖庐》时总忍不住把伍子胥的军事思想放在易经的阴阳框架里琢磨。这位复仇者出身的战略家,笔下藏着远比复仇更深刻的宇宙观——战争不过是天地法则在人间的一种显化。他写"四时五行,以更相攻",分明是把金戈铁马纳入自然节律的循环,就像秋气肃杀必然取代夏木葱茏。这种将军事哲学自然化的思维,与老子"兵者不祥之器"形成奇妙共振,却又在实操层面展现出法家式的冷酷精确。
最震撼的是书中对"因"的论述。伍子胥主张"因地之利,用八风之气",表面讲的是利用地形风向的战术技巧,深层却暗合《周易》"仰观俯察"的认知方式。我在皖南古战场实地考察时突然顿悟:他所谓的"五晏之道",本质上是在用战争模拟天象运行。就像春分日太阳精准切割赤道,优秀的将领必须像天道般无情而精确。这种将星象历法转化为排兵布阵的思想,比西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早了两千多年。
但书中弥漫的矛盾感更引人深思。主张"柔而不可守"的智将,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刚烈复仇;强调"待其变而击之"的兵家,最终败于不知变通的固执。这让我想起乾卦"亢龙有悔"的爻辞——伍子胥的悲剧或许正源于将阴阳转化的智慧仅用于战争,却未能调和自身的生命格局。他的兵法越是精妙,越反衬出人格中那道无法愈合的裂缝。
当代人读《盖庐》常有割裂感。我们既惊叹于其中超越时代的系统思维,又难以认同把人命当作算术方程的态度。书中"杀士三分之一而城可拔"的冷酷计算,在无人机战争时代依然有效,却愈发显得刺目。这种矛盾恰如《易经》火水未济卦的隐喻:最完美的战术体系,终究解不开人性深处的困局。每次重读那些关于风角鸟占的章节,总忍不住想——若伍子胥晚年能像范蠡那样参透功成身退的天道,姑苏台上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