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六韬译注
六韬译注
吕尚

六韬译注

吕尚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99780
从《六韬译注》中读来,随着阅历的增加,越发觉得书中内容实在。人总是容易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而书中关于将帅之道的论述,恰恰在需要决断的时候提供了清晰思路。 看到书中详细讲解的"文韬"与"武韬",确实古人在军事谋略方面考虑得很周全。从这些文字里,能感受到周代军事思想的严谨,也能明白姜太公的用心。只是战争形势瞬息万变,能理解其规律,但关键还是要随机应变。 虽是讲用兵之道,也能对照现实生活中的管理问题,思考决策方法,分析周围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实有用。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8024
古人读兵书,为的是安邦定国,济世救民。今人读兵书,为的是升官发财,投机取巧。《六韬》号称太公兵法,实则后世伪托之作。书中那些"文韬""武韬",不过是些陈词滥调,纸上谈兵罢了。 今人研究《六韬》,不是为学兵法,而是为混文凭。那些教授学者,把这本书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谋略宝典。实际上都是些空话。比如说什么"仁义之师",现在谁还信这个?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哪来这么多大道理。 这部书里讲什么"将帅五德",说什么"智信仁勇严"。现在带兵的,有几个能做到?还不是看谁关系硬,谁后台强。那些所谓的军事专家,整天研究这些古籍,真打起仗来,恐怕连枪都不会开。 书中还说什么"三略九变",看似高深,其实都是废话。现代战争早就不靠这些了。导弹无人机,哪个是靠《六韬》打胜仗的?那些商学院还把《六韬》当管理教材,简直可笑。企业管理能和打仗一样吗? 更可笑的是,现在有些人把《六韬》当成功学来读。想靠两千年前的兵法升职加薪?不如多练练拍马屁的功夫。那些所谓的谋略,在现实社会根本用不上。老板让你加班,你敢用"缓兵之计"吗? 其实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不切实际。它写的都是理想状态,现实哪有这么简单。打仗要考虑天时地利,要考虑士兵素质,要考虑后勤补给。这些《六韬》都说不清楚。它只会讲些大道理,真要用起来,肯定要吃败仗。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09785
读完《六韬译注》,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只觉得这本书特别厉害。它把古代的兵法讲得很清楚,让人能看懂。比起其他兵书,《六韬》更实用,更贴近实际打仗的需要。它不像有些书光讲大道理,而是有具体的方法。书里的话很直接,没有故意说得很难懂。这一点很好。 《六韬》分成六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不同的内容。文韬讲治国,武韬讲打仗,龙韬讲战术,虎韬讲军队,豹韬讲用兵,犬韬讲细节。这样分得很清楚,找东西很方便。书里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古代打仗的真实情况。这些例子很有用,能帮助理解。 译注部分做得特别好。解释得很仔细,把难懂的话都说明白了。有些地方还加了背景知识,让人知道当时的情况。这样读起来更明白。我特别喜欢那些注释,把每个字的意思都讲清楚了。 这本书让我觉得很自豪。我们的祖先这么早就写出了这么厉害的兵法。书里的很多想法到现在还有用。它不光讲打仗,还讲怎么管理国家,怎么用人。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也一样适用。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3367
有人说《六韬》里藏着"文韬武略,经国济世"的帝王之术,有人则推崇"兵者诡道"的军事哲学。可当我翻开这本号称"古代军事圣经"的著作,看到的却是一堆语焉不详的箴言和似是而非的战略。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为将之道",在当代战场上恐怕连最基本的战术推演都经不起。这本被过度神化的兵书,更像是古人政治理想的投射,而非实用的军事指南。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我们若还沉迷于这些玄之又玄的"韬略",未免太过食古不化。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1021
有段日子没碰这种带着青铜器锈味的兵书了,朋友说读《六韬》能治当代人的精神内耗,我半信半疑地翻开,却像在机场书店随手买了本成功学——直到发现姜太公钓鱼的隐喻里,藏着比职场厚黑学更锋利的东西。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这八个字刺得人眼眶发烫。我们这代人被狼性文化腌得太久,早忘了以退为进的古老智慧。上周部门竞聘,我像所有职场教科书教的那样展示攻击性,结果输给那个总在茶水间帮人修打印机的同事。现在才懂,文韬里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是教人伪善,而是发现真正的力量往往藏在看似弱势的守势里。就像书中那些关于"阴符""阴书"的记载,表面在讲军事密码,内核却是在说示弱有时是最强的进攻。 最震撼的是"利天下者,天下启之"这句。现代人把利己主义包装成清醒,可三千年前的谋略家早已看透:所有可持续的权力都建立在互利基础上。去年炒股亏掉半年工资时,我疯狂研究K线图和技术分析,却忘了太公望早说过"国不可从外治"。或许人生也是场不能靠外部指标打赢的战争,那些在朋友圈晒的加班照、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都在提醒我们忘了"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告诫。 读着读着突然明白,为什么这部兵书要叫"六韬"——它像六棱镜,每个面都能照见当代生活的荒谬。我们焦虑地刷着五分钟读经典的短视频,却对真正的生存智慧视而不见。当书中说"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时,我盯着地铁玻璃里自己紧绷的倒影,突然笑出声。在这个人均戴着"精英"面具的时代,或许装傻才是最高明的铠甲。 合上书时,窗外的晚霞像火烧连营。突然想起姜太公八十岁才遇见文王,而我们这代人二十五岁就在焦虑三十岁要被裁员。兵书里那些关于天时地利的论述,此刻化作对速成主义的温柔嘲讽。也许该学学书中那个"徐而待之"的钓叟,在人人争抢红利的时代,做那个坐在溪边等风来的愚者——毕竟,最古老的兵法往往藏着最前卫的活法。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