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译注
六韬译注
吕尚

六韬译注

吕尚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49185
白岩松说:"现代人总在追求新东西,却忘了老祖宗的智慧。"我开始翻看古代的兵书,发现《六韬》里藏着很多道理。 我很喜欢现在简单的生活,但是有些传统的东西值得花时间研究。《六韬》讲的不只是打仗,它教人怎么做事,怎么做人。姜太公写的这本书,把带兵打仗、治理国家说得清清楚楚。 春天要练兵,夏天要休整,秋天要出击,冬天要防守。打仗也有规矩,比如"文韬"讲治国,"武韬"讲用兵,"龙韬"讲指挥,"虎韬"讲布阵,"豹韬"讲战术,"犬韬"讲训练。虽然现在不用这些具体方法,但其中的智慧还是有用。 我开始收集不同版本的《六韬》给父亲看。他当过兵,最喜欢看"虎韬"这部分,总说我买的现代注解版没意思,不如老版本好。 今天下午没事做,翻出钟兆鹏先生的译注本慢慢看。注释很详细,把难懂的句子都解释清楚了。朋友说这个版本最靠谱,果然没说错。 读着读着,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这么重视这本书。那些战术名称都很有味道:鱼丽阵、雁行阵、车悬阵。感觉发现了新大陆。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13176
"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9661
《六韬译注》这本书,表面看是讲军事策略,实际上还是在玩权术那一套。它把打仗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但仔细想想,这些道理都是用来控制人的。比如书里说将领要恩威并施,其实就是告诉你,既要给甜头,又要打板子,这样才能让人听话。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把战争当成一种工具。它教你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如何用计谋让对方自乱阵脚。这些招数听起来很聪明,但本质上都是在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它教你用谎言和欺骗来取胜,这种胜利真的有意义吗? 书里还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说士兵必须无条件服从命令。这种思想很危险。它把士兵当成机器,要求他们放弃思考,只执行命令。历史证明,这种盲从往往会带来灾难。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时,普通人就会成为牺牲品。 《六韬译注》还喜欢讲天时地利。它认为成功要靠算计,要抓住机会。这种想法太功利了。它忽略了一个事实:真正的胜利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是靠正义和民心。历史上那些靠阴谋诡计上位的政权,有几个能长久? 最让人反感的是,这本书把战争说得很轻松。它教你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调兵遣将,好像打仗就是下棋一样简单。但它从来不提战争带来的痛苦。那些死去的士兵,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在书里都变成了冰冷的数字。 这本书还鼓吹以暴制暴。它说要用更狠的手段对付敌人,要用恐惧来统治。这种思想只会让暴力循环下去。今天你用暴力征服别人,明天别人就会用暴力来报复你。这样的世界永远不会有和平。 《六韬译注》最大的缺陷是它只看重结果,不看重手段。它认为只要能赢,用什么方法都行。这种价值观很可怕。如果人人都这么想,社会就会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这样的书,其实是在教人如何变得更冷酷,更自私。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9323
从《六韬译注》中读来,随着对军事战略的深入思考,越发惊叹其思想体系的完备。兵家之道看似冷峻,实则蕴含深刻的人性洞察与局势预判,文韬武略的辩证统一尤为精妙。太公望论将帅之才,强调"仁勇智信严"五德兼备,今日细想,这何尝不是对领导者的永恒要求?其中"全胜不斗"的谋略思想,在当代商业竞争中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至"三疑"篇时,颇觉其虚实相生的战术思维,与《孙子兵法》的"兵者诡道"遥相呼应。最令人深思的是"大礼"篇中对战争伦理的探讨,即便在征伐之际仍强调"义战"的底线,这种超越时代的军事伦理观,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兵法虽为战事而作,但其审时度势的思维方法,对处理现代社会的复杂竞争关系,亦不失为一种理性参照。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7293
当今之世,兵书战策竟成纸上谈兵之物。《六韬》这部先秦军事典籍,在和平年代读来,恍如隔世。古之将帅研习韬略,为的是安邦定国;今人翻阅兵书,却多是附庸风雅。太公望的奇谋妙计,在今日职场中竟成了办公室政治的诡道,思之令人怅然。 《六韬》中"文韬""武韬"之分,本是治国用兵之道。而今人读来,文韬成了社交场合的谈资,武韬沦为商场博弈的伎俩。太公望若见后人如此曲解其意,不知作何感想。书中"龙韬"所述将帅之道,在今人眼中不过是领导力培训的古老版本;"虎韬"所论兵机之变,竟被某些人用作投机钻营的教科书。 读至"犬韬"篇中士卒训练之法,不禁想起当代职场新人的处境。古人尚知循序渐进地培养士卒,而今人却恨不得新人三日成才。太公望强调的"察其能,授其任",在绩效考核的潮流中早已荡然无存。那些精妙的阵型变化,在996的压榨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最令人唏嘘的是"豹韬"篇中所述临机应变之智。古人面临的是刀光剑影的战场,今人面对的却是人心叵测的职场。太公望教导的随机应变,竟被演绎成了见风使舵的生存哲学。书中那些金戈铁马的描述,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前显得格格不入。 掩卷沉思,《六韬》的价值究竟何在?是让我们追慕古人的谋略智慧,还是警示我们不要将崇高智慧庸俗化?在这个崇尚速成的时代,连兵书都被肢解成碎片化的"成功学"素材。或许,我们真正该从《六韬》中学的,不是具体的计谋策略,而是那份对待事业的专注与敬畏。只可惜,浮躁的世风之下,这份领悟来得太迟,也太沉重。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