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武

孙子兵法

孙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02581
许多读者觉得《孙子兵法》很难读,其实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本书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当时的语言和现在差别很大。虽然它讲的是军事策略,但文字本身并不复杂。问题在于我们现代人不懂当时的表达方式。《孙子兵法》用的是当时的白话,夹杂着一些齐国方言。齐国在山东一带,所以书里会有一些地方特色的词汇。 理解这本书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就像读《尚书》要用《尔雅》一样,读《孙子兵法》也要先知道春秋时期的用语习惯。当时的"战"和现在的"战"意思不完全一样,"兵"也不单指士兵。这些字词的意思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这本书的语言其实很直接。孙武写的时候就是为了让将领们看懂,所以没有用特别复杂的句子。现代人觉得难懂是因为时间太久,语言变化太大。比如"知己知彼"这句话现在还在用,但有些其他表述已经不常见了。 读的时候要注意每句话的具体语境。春秋时期的战争方式和现在完全不同,当时的战术思想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不能直接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要先把书里的术语弄明白,再看整体意思。 有些读者觉得这本书太抽象,其实是因为没抓住重点。孙武写得很实在,每一条策略都有具体应用场景。关键是要理解当时的战争背景,不能脱离历史环境来读。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6535
"兵者,诡道也。"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3651
兵无常势,道在人心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8186
《孙子兵法》被视为军事智慧的圣典,但剥开那些被神化的外壳,你会发现这套理论在当代战场上的指导意义早已支离破碎。孙武鼓吹的"知己知彼"听起来掷地有声,可现代战争早已不是春秋时期那种摆好阵势的对垒,而是混杂着信息战、舆论战、代理人战争的混沌泥潭。当无人机在云端盘旋,当社交媒体成为第二战场,那些关于地形、火攻的教条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最让人不适的是书中透露出那种冷血的算计。把活生生的人命简化为"十则围之"的数字游戏,将战争美化为优雅的棋局,这种思维在当代社会简直令人毛骨悚然。我们总说这套理论可以应用到商战、职场,但把人际关系异化为纯粹的利害计算,难道不是现代人精神荒漠化的体现吗? 有趣的是,孙武本人的命运就是对这本书最大的讽刺。这位军事理论家在吴国政变中仓皇出逃,他那些精妙的计谋没能保护自己。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代企业家们如此热衷谈论《孙子兵法》——他们都幻想自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却忘了自己更可能成为那个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倒霉鬼。那些在 TED 演讲上引用《孙子兵法》的硅谷精英们,与其说是在汲取智慧,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致的文化表演。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9275
第一次翻开《孙子兵法》时,被那些"兵者诡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句子震住了,仿佛捧着本武林秘籍。但当我真正试图用这些原则处理职场竞争时,却发现那些精妙的战术就像玻璃柜里的手术刀——看着锋利,却不知从何下手。 这部号称"兵学圣典"的著作,用十三篇构建起看似严密的战争哲学体系。"始计篇"强调"五事七计"的庙算,"作战篇"讲究速战速决,"谋攻篇"推崇不战而胜。孙武把战争分解得像道数学题,但现代人捧着这本两千年前的攻略,真的还能在商战中找到解题公式吗?我盯着"知己知彼"四个字发呆——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我们连"知己"都成了奢侈。 最受追捧的"虚实篇"主张"避实击虚",可当代竞争哪有这么非黑即白?我曾尝试用这个策略应对同事间的资源争夺,结果发现每个"虚"的背后都连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出奇制胜""攻其无备",在监控摄像头和大数据分析面前,更像浪漫主义的冒险小说。有次我按"九地篇"的教导准备"死地则战",却被HR以"破坏团队和谐"约谈——显然,春秋时期的生存法则不太适配现代办公室政治。 "火攻篇"里那些燃烧粮草的狠招,换算到今天大概相当于删对方云盘资料。我边读边脊背发凉,突然理解为什么日本商界曾掀起《孙子兵法》热,又在泡沫经济后悄悄降温。当"兵无常势"遇上《劳动法》,当"陷之死地而后生"碰撞KPI考核,这些金句就像过期地图,标着宝藏却找不到入口。 最让我困惑的是被无数企业家挂在嘴边的"上兵伐谋"。在硅谷车库创业的故事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试错迭代而非神机妙算。孙武那个没有专利保护、用户反馈和资本干预的时代,谋略或许真能决定胜负。但今天哪个创业者敢说"未战而庙算胜"?连扎克伯格都要天天调整战略。那些商学院案例库里,多的是"伐谋"失败的惨痛教训。 不过深夜重读"军争篇",倒发现些有意思的细节。孙武说"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这不正暗合现代管理学的精力周期理论?但紧接着"侵掠如火"的指令又让人哭笑不得——现在谁还敢对客户"侵掠"?也许这本书的价值不在提供答案,而在训练思维。就像我渐渐学会把"以正合以奇胜"翻译成"80%守规矩20%搞创新",把"卒善而养之"理解为员工福利计划。 有次团建,市场总监举着清酒高谈"围师必阙",结果季度目标缺口真没留逃生通道。这种选择性失明式的应用,让《孙子兵法》成了职场版的《周易》——人人都能解读,但谁也说不清到底灵不灵。我开始怀疑,与其说这是本实用指南,不如说是面照妖镜,照出读者自身的思维局限。 当我在跨国会议上看双方用"伐交"技巧互相试探时,突然意识到孙武可能低估了文化差异的威力。他那套"屈人之兵"的策略,在德国工程师眼里就是缺乏诚意,在意大利客户看来又不够热情。全球化战场上的变量,早超出了十三篇的运算范围。 合上书页,电子屏正亮起新邮件提醒。这个瞬间我忽然明白,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策略的过时,而是把复杂现实硬塞进古老框架的思维惰性。就像孙武自己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或许我们最该继承的,正是这种承认变化、拥抱不确定性的智慧。至于那些具体战术,不如当作思维体操——活动脑筋可以,当真照搬恐怕要摔跟头。毕竟,在真实世界里,我们既是执棋者也是棋盘上的卒子,这个双重身份,孙武可没教我们怎么破解。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