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说来真是恍如隔世,二十八岁的我在职场碰壁后,才第一次认真翻阅这本被称作"谋略圣经"的《三十六计》。翻开泛黄的纸页,那些曾经觉得老生常谈的计策,此刻竟像手术刀般精准剖开我过往的所有失败。原来不是这个世界太复杂,而是我太天真。
小时候总觉得这些计谋太过阴险,现在才明白这分明是一本生存指南。每一计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那些幼稚的处事方式——为什么总在"以逸待劳"时莽撞出击?为什么不懂"声东击西"的迂回智慧?那些被我嗤之以鼻的"借刀杀人""笑里藏刀",恰恰是办公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最可悲的是,当我终于看懂这些规则时,却已经伤痕累累。
那些精妙的计策背后,藏着多少血淋淋的教训?"围魏救赵"的智慧,是用多少城池沦陷换来的?"调虎离山"的巧妙,又葬送了多少性命?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流传千年的计谋,本质上都是悲剧的结晶。就像"苦肉计"里那个不得不自残的将领,就像"空城计"里那个赌上性命的诸葛亮。我们崇拜谋略,却忘了每个计策都浸透着无奈与挣扎。
有时我会想,如果古人知道他们的生存智慧会变成今人的处世哲学,是该欣慰还是悲哀?当"瞒天过海"变成商业欺诈,当"借尸还魂"成为营销手段,这些计策是否已经背离了最初的救亡图存的本意?我一边抄写着"走为上"三个字,一边想着自己多少次该走却没走的固执。
最讽刺的是,当我终于读懂这本兵书时,却陷入了更深的迷茫。是该运用这些计谋融入这个世界,还是继续保持那份不合时宜的单纯?翻到最后一计"走为上"时,我突然分不清这是解脱还是逃避。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看清了所有规则,却失去了横冲直撞的勇气。
说来也巧,上周在旧书摊随手翻到这本《三十六计》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从未完整读过这部兵家经典。原以为不过是些老生常谈的诡计,没想到薄薄一册竟藏着让人拍案叫绝的智慧结晶。那些两千年前的谋略,至今仍能在职场谈判、商业竞争中看到变种,恍惚间竟分不清是古人太超前,还是人性始终未变。
小时候总觉得"瞒天过海""围魏救赵"这些典故像刻板的成语填空答案,如今细读才发现每个计策背后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剧。比如"借刀杀人"里子贡游说四国的故事,现代人办成件事要请七八个中间人吃饭的套路,与两千年前的连环计何其相似。最妙的是"李代桃僵"这个计策,春秋时晋国大臣用替身赴死的桥段,简直像极了现在明星用替身拍危险镜头的操作,可见代偿思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安全策略。
不过最让我失眠的是"走为上计"这个收官之策。年轻时总觉得逃跑可耻,现在才懂这最后一计的精妙——它像道家的"无为",又似围棋的"弃子",在三十六计里竟藏着东方的撤退美学。突然理解为什么日本战国武将都爱读《孙子兵法》,却把《三十六计》当枕边书,原来败退的艺术比胜利的哲学更难参透。
掩卷时忍不住想,这些计策若用在今天,恐怕要加上"数据陷阱""流量劫持"之类的新版本。但看着地铁里刷短视频的人群,又觉得"声东击西"和"暗度陈仓"从未过时,只不过战场从沙场转移到了注意力战场。古人用计求存,今人被算法算计却不自知,倒是应了"连环计"里那句"备周则意怠",防备得太周全反而会松懈——我们筑起信息防火墙时,警惕性反而被舒适区消磨殆尽了。
偶尔会对着"空城计"发呆,诸葛亮抚琴退敌的孤勇,在现代大概会变成热搜上的危机公关。但现代人早没了那份"琴弦不断,城门不关"的定力,服务器宕机五分钟就足够让整个运营团队崩溃。说到底,三十六计教的不只是诈术,更是面对绝境时的那种近乎美学的心态:在绝对劣势中,把弱点演出气势,将空虚舞成屏障。这种生存智慧,或许才是穿越时空的永恒计策。
《三十六计》里藏着古人打仗的智慧。这些计谋不是简单的办法,而是用兵打仗的学问。"瞒天过海"说得明白,最好的骗人方法就是让对方看不出你在骗人。这个道理很实在,现在做人做事也一样能用上。
"围魏救赵"讲的是避实就虚的战术。打仗时直接打对方老巢,比跟敌人硬拼聪明得多。这个法子现在做生意也常用,避开正面竞争,找对手的弱点下手。
"借刀杀人"更显出古人的精明。自己不露面,让别人替自己出力。这种事情现在社会上也常见,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
书里每一条计谋都带着现实的影子。古人用这些办法打仗,咱们现在用这些办法过日子。道理是相通的,只是时代变了。读着这些老法子,反而觉得现在人活得不如古人通透。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战场上的谋略指南,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套计谋体系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六大类,每一计都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克敌制胜,也警示着为人处世的道理。读懂三十六计的人,往往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但若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反而容易误入歧途。
运用计谋的根本在于明辨是非。瞒天过海、围魏救赵这些计策看似诡诈,实则遵循"以正合,以奇胜"的兵法正道。就像现代商业竞争,合法合规地出奇制胜才是长久之道。我见过太多人把"声东击西"理解为欺骗,却忽略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智慧。真正懂计谋的人,不会为小利而失大节,他们的每一步都经得起道德检验。
处世如用兵,最忌刚愎自用。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欲擒故纵"等策略,都在告诫我们克制的重要性。在职场中,那些懂得适时退让的人,往往比一味强攻者走得更远。有个做投资的朋友常说:"看准时机比看准项目更重要",这话深得"隔岸观火"的精髓。但要注意的是,等待不等于消极,观望不等于怯懦,关键是要在静观其变中积蓄力量。
人际关系最怕"反间计"的悲剧。现代社会信息纷杂,挑拨离间的现象比比皆是。三十六计提醒我们"笑里藏刀"的危险,但更启示我们要做"树上开花"的智者——用真诚的品格赢得信任。我始终相信,再精妙的计谋也敌不过真心,就像"苦肉计"之所以有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性本善。
最后要问:用计就是耍心眼吗?绝非如此。就像"走为上"教会我们战略撤退的智慧,"抛砖引玉"启示我们谦逊的价值。最高明的计谋是"无计",即回归本心、顺应自然的处世之道。当年诸葛亮用"空城计",表面是险招,实质是对人性深刻的把握。读三十六计,最终要读出一颗澄明的心——知计而不滥用,善谋而不失德,这才是中国智慧的真谛。
古之兵法讲究堂堂正正之师,两军对垒,讲究的是以正合,以奇胜。而今人读《三十六计》,却多存投机取巧之心,将兵家诡道用于蝇营狗苟之事,实在令人扼腕。三十六计本是兵家圣典,却被人曲解为市井无赖的生存法则,此等流变,恰如将宝剑赠予小童,非但无益,反成祸害。
读《三十六计》者当知,此中计策皆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如"围魏救赵"之策,本是解围良方,却被今人用作转嫁矛盾的伎俩;"借刀杀人"原是制敌妙法,而今却沦为办公室政治的常见戏码。每见世人将"瞒天过海"用于欺世盗名,将"笑里藏刀"用于尔虞我诈,未尝不令人叹息兵家智慧的沦丧。
然《三十六计》之精妙,实在于其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其"欲擒故纵"之计,道出了人性愈禁愈求的弱点;"抛砖引玉"之策,揭示了人类贪小失大的本性。这些智慧若用于正当之处,未尝不是处事良方。譬如商场如战场,若能以"调虎离山"之计化解竞争对手的锋芒,以"釜底抽薪"之策切断危机根源,亦不失为正当竞争之道。
而今人读此兵法,多存功利之心。有人将其奉为圭臬,处处算计;有人视若敝屣,不屑一顾。这两种态度皆失偏颇。真正智慧在于既能领会其精髓,又不为其所困;既能运用其策略,又不失做人本分。若能将《三十六计》与儒家正道相结合,以正心为本,以权变为用,方为读此书的上乘境界。
可惜当今之世,人心浮躁,能静心研读兵法真谛者少,断章取义者多。每每见人将"浑水摸鱼"用于趁火打劫,将"反间计"用于挑拨离间,便觉古人智慧已沦为宵小之徒的作案工具。读此书者当谨记:三十六计虽可学,但更需以道德自律;诡道虽可用,但不可失却做人根本。否则,纵使熟读兵法,也不过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罢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