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历代兵制
历代兵制
陈傅良

历代兵制

陈傅良  

中国古代最早的专论兵制的军事著作。南宋孝宗时陈傅良撰。共8卷,约4万字。该书按照朝代顺序,记述自西周到北宋的兵制。对西周的乡遂井田兵农合一制,汉代的京师兵、地方兵,隋、唐的府兵,唐代的骑、禁军,以及兵制的继承、发 展也有所论述。有关历代兵员征集办法,兵役、徭役情况,军功爵赏,兵员数额,军费开支,战争状况等亦有记述。对其中重要内容,还加以评论。如在兵农关系上赞赏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在征调问题上,主张爱惜民力反对征调无度;在统御关系上,强调权限分明,既要保证“强干弱枝”,反对“诸王擅兵”,又要保证将领必要的指挥权,反对“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在练兵问题上,主张号令严明,严加考核,选拔优秀,反对“练习不精”,等等。 该书对北宋兵制的流弊,言之尤详,旨在通过古今兵制对比,以针对南宋将弱兵骄,冗兵充斥,军费浩繁的现实,提供改革兵制的借鉴,以贯彻其兵要少但要至精的主张。《历代兵制》作为论述中国古代兵制的第一部专著,对后世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其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重视和探讨。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44141
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的星空中,《历代兵制》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闪烁着制度智慧的光芒。这部由南宋陈傅良撰写的军事制度通史,以"兵农合一"的主线串联起先秦至北宋的兵制演变,读来令人惊叹古人如何在战火纷飞中构建起精妙的国防体系。开篇那句"三代之兵,不待择而精"便道出了兵制与民生的天然联系,仿佛看见田间劳作的农夫放下锄头就能成为保家卫国的战士,这种质朴而高效的制度设计至今仍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对唐代府兵制的剖析尤其精彩,将"无事时耕于野,有事时命将以出"的运作机制写得如在目前。那些轮番戍卫的士兵,既不是职业军人也不是临时征发的民夫,而是带着土地芬芳的"兼职战士",这种设计既保证了战斗力,又减轻了国家负担。读至宋代更戍法时,不禁为古人平衡"强干弱枝"与"防止将专其兵"的智慧叫好,就像欣赏一套精密的齿轮组,每个零件都恰到好处地咬合着。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们新近注释的版本,让这部沉睡的古籍重新焕发生机。他们用现代学术眼光梳理出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就像为读者配备了一副透视镜,让我们看清那些看似枯燥的条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治国安邦之道。当读到北宋禁军"更戍法"与"将兵法"的交替演变时,突然明白这不仅是军事制度的调整,更是一部浓缩的政治哲学——如何在集权与分权、稳定与活力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这种跨越时空的制度智慧,至今仍在启迪着现代管理者的思考。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2689
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堪称军事制度史的经典之作,其精炼笔法将历代兵制变迁勾勒得淋漓尽致。尤其欣赏他对宋代"更戍法"的剖析,既点明了养兵百万的财政困境,又暗赞了分散将权的深谋远虑。书中对唐代府兵制的描述最令人击节,那种"兵农合一"的智慧,至今读来仍觉虎虎生风。作者以制度见兴衰的独特视角,让枯燥的兵制条文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仿佛看见万千甲士正从竹简中列阵而出。这般见微知著的史笔,实在令人叹服。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7740
古之兵者,为国为民,在求安邦定乱,保境息民。今之兵者,为权为利,在求军功爵禄,田宅美妾。古之兵制务求简练精锐,如汉之虎贲,唐之府兵,虽战阵频仍,而民力不竭。今之兵制徒务虚名浮费,冗兵冗将,坐耗粮饷,实乃蠹国殃民。近日翻阅《历代兵制》,愈觉其言虽古,其弊犹存,历代兵制之败,正如今日军伍之弊,令人扼腕叹息。 细观历代兵制,莫不始于精简而终于冗滥。汉末州牧擅兵,唐季藩镇割据,宋之厢军虚设,明之卫所废弛,皆因兵制之坏而致国势日衰。今之军制,何尝不是如此?将帅贪墨,兵卒骄惰,空耗国帑而毫无战力。每见报端披露军费贪腐之事,未尝不愤懑于胸。昔人云"兵不在多而在精",今之掌兵者,但知扩充编制,不问战力虚实,此与历代亡国之象何其相似! 尤可痛者,历代兵制之弊,往往始于将帅之私。汉之七国之乱,唐之安史之祸,皆因将领拥兵自重。而今之军中,山头林立,派系倾轧,视国家军队如私产,此非历代兵祸之重演乎?《历代兵制》中痛陈"兵权不可假人",今日读来,尤觉振聋发聩。然当局者迷,依旧重蹈覆辙,岂不悲哉! 今人好言强军,却不知强军之本在于制度。历代兵制兴衰,早已道破天机:兵贵精不贵多,法贵严不贵繁。而今之治军者,但知购置器械,不问士卒训练;但知扩充军备,不察制度得失。如此治军,纵有百万之众,不过乌合之众耳。读《历代兵制》,愈觉今之军制改革,舍本逐末,令人忧心忡忡。若不幡然醒悟,恐将步历代亡国之后尘,岂不痛哉!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3391
"兵不妄动,师必有名",《历代兵制》以精炼笔法勾勒出中国军事制度的千年脉络,其考据之严谨、论述之深邃,犹如一部跃然纸上的兵家史诗,既呈现了冷兵器时代的制度智慧,更折射出华夏文明对"止戈为武"的深刻理解。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15111
读《历代兵制》时,结合易经和道德经来看,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军队的组织和天道很像,天道讲究平衡,军队也需要平衡。士兵的数量、装备的分配、粮草的供应,都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太多会造成浪费,太少会导致失败。这和道德经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一个道理。 但是军队的管理又是另一回事。将领要用严格的纪律来保持战斗力,这和天道相反。将领必须让士兵服从命令,不能随心所欲。这就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军队需要外部的高强度训练和严格管理才能保持战斗力。如果没有这些,军队就会很快失去战斗力。 古代兵法讲究"令行禁止",这和易经中的"师"卦很像。师卦讲的是纪律和服从,军队也是这样。好的军队必须令出必行,这样才能在战场上取胜。士兵要像机器一样精确运转,不能有丝毫差错。这种状态需要持续不断的训练和补给来维持。 历史上很多强大的军队都证明了这点。比如秦朝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但是时间久了,纪律松懈,战斗力就下降了。汉朝的军队也是这样,初期很强,后期就变弱了。这说明军队的战斗力需要持续投入才能保持。 军队的战斗力就像一个人的体力,年轻时很强,年纪大了就变弱。所以需要不断补充新兵,不断训练。国家要通过制度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就像人体需要锻炼来保持健康一样。没有这些制度,军队就会很快失去作用。 《历代兵制》中记载的各种制度,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征兵到训练,从编制到后勤,每个环节都很重要。这些制度在易经中都能找到对应的道理。比如"师"卦讲军队,"比"卦讲团结,"同人"卦讲协同作战。这些道理被历代兵家在实践中验证了。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