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仪式和宗教 - 第1卷
神话、仪式和宗教 - 第1卷
安德鲁·朗

神话、仪式和宗教 - 第1卷

安德鲁·朗  

这部早期的比较神话学著作,至今仍是民族志、历史和世界传说领域的学生与爱好者的重要资源。 朗(Lang)对前科学时代思想惊人广度的概述,在本书中得以呈现。 在本系列第一卷中,朗以对宗教的一个最低限度定义——“相信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一位造物主”——作为开篇。 他继而探讨了神话与宗教之间的区别,并深入剖析了追溯这一信仰起源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本系列第二卷《神话、仪式与宗教 - 第二卷》也已出版。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13139
说来惭愧,在接触安德鲁·朗这部著作前,我对神话学的认知还停留在少儿插图本的层面。直到翻开这本砖头般的学术著作,才惊觉原来神话研究可以如此气势磅礴又妙趣横生。作者像一位渊博的考古学家,手持知识的火炬,带我们穿越层层迷雾,直抵原始信仰的源头。那些曾被我们视为幼稚的传说,在他笔下突然有了震撼人心的重量。 最让我着迷的是他对原始思维那种充满诗意的诠释。当描述初民将雷鸣解释为天神战车碾过云层时,字里行间跃动着令人心颤的想象力。相比现代人贫瘠的理性主义,这种天真的诗性思维反而显得格外珍贵。朗先生没有像某些学者那样居高临下地评判原始宗教,而是以人类学家的包容姿态,让我们看见每种信仰背后共通的心灵图景。 书中对仪式符号的剖析尤其精彩。那些看似荒诞的图腾禁忌,在他抽丝剥茧的分析下,突然变得可以理解——这是人类最早尝试与自然对话的语言。读到非洲部落用彩色黏土绘制身体时,我突然意识到当代的纹身文化何尝不是这种原始冲动的延续?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正是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当然,某些章节的考据确实略显艰涩。但每当我要失去耐心时,总会被作者突然蹦出的幽默比喻拯救。比如他把古希腊秘仪比作"古代的 TED 演讲",或是调侃某些神话"充满肥皂剧式的狗血情节"。这种举重若轻的学术态度,让厚重的知识变得像下午茶点心般可口。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霓虹灯突然显得苍白起来。在这个被科技异化的时代,朗先生提醒我们不要遗忘人类最初仰望星空时的感动。那些被现代人嗤之以鼻的神话,其实藏着我们集体潜意识里最珍贵的密码。作为读者,能在二十一世纪与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智者对话,实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后悔没早点遇见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杰作。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1067
人类对神话的追寻从未停止,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安德鲁·朗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原始人用神话解释世界的样子,和我们小时候问"为什么天会黑"没有区别。看着不同文明的神话故事,我发现它们的内核如此相似。恐惧、希望、对自然的敬畏,这些情感跨越时空把所有人连在一起。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奶奶讲的老故事,原来那不只是童话,而是人类共同的记忆。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4866
朗的这部作品虽然为神话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却始终带着令人不适的殖民主义气息。他将各地原始信仰粗暴地塞进进化论的框架,那种居高临下的学术傲慢几乎要从书页里溢出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笔下的"野蛮人"总带着某种博物馆标本式的刻板印象——仿佛这些活生生的文化传统,只是为了印证欧洲文明优越性的注脚。 书中那些对祭祀仪式的冰冷解剖特别令人反感。当朗用解剖青蛙般的语气描述人牲习俗时,完全忽视了这些实践背后的文化逻辑。更讽刺的是,他批判原始宗教的"血腥",却对当时大英帝国殖民造成的真实伤亡只字不提。这种双标让人不得不怀疑,所谓学术研究是否只是为殖民扩张洗白的工具。 最可悲的是,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把这类过时的殖民视角当作权威。我们该清醒了:神话不是文明进化的阶梯标本,而是人类面对永恒命题的不同答卷。当朗把各地神话强行排列成从低级到高级的序列时,他真正暴露的是维多利亚时代学者那种可笑的自我膨胀。合上书页时,我不禁想,或许真正需要被研究的"原始思维",恰恰是这些自以为站在文明顶端的西方学者们的偏见。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8566
在翻阅人类学经典著作时,安德鲁·朗的《神话、仪式和宗教》第一卷以其独特的比较研究视角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学者将世界各地原始部落的信仰体系并置考察的做法,在当时堪称开创性的研究范式。最令我震撼的是书中揭示的一个核心悖论:那些被现代人视为荒诞不经的原始信仰,实则蕴含着严密的认知逻辑体系。 书中详细记录了澳洲原住民将图腾动物视为祖先的信仰,非洲部落对自然现象的拟人化解释,以及北美印第安人复杂的精灵世界观。这些材料让我意识到,所谓"原始宗教"绝非简单的迷信集合,而是早期人类为解释世界运作规律而构建的精密认知模型。当朗将希腊神话与南太平洋岛民的创世传说并置分析时,两种文化在思维结构上的相似性令人惊讶——这暗示着人类心智具有某种超越地域的共性。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现代人审视古老信仰时的认知局限。我们习惯用"科学正确"的标尺衡量原始思维,却忽略了这些信仰体系在其特定环境中的功能性价值。比如书中描述的祈雨仪式,表面看是毫无根据的巫术行为,实则起到了凝聚部落、缓解焦虑的社会整合作用。这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对破除现代人的认知优越感颇有启发。 朗在分析神话演变规律时提出的"退化论"观点尤其发人深省。他认为高等宗教往往源自对原始神话的理性化改造,这个观点虽然带有时代局限性,却为理解宗教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框架。当我跟随他的笔触比较埃及太阳神崇拜与基督教三位一体教义时,确实能观察到某些信仰元素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变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儿童心理与原始思维相似性的探讨。朗指出儿童对世界的拟人化理解与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存在惊人的一致性,这个洞见至今仍对发展心理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我在阅读时常常联想到现代儿童对童话故事的接受方式,与古代人类理解神话的认知机制确实存在某种深层呼应。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29327
"人类通过对神话的集体记忆,编织出连接永恒的信仰之网,而格雷在这部开创性研究中,为我们解开了其中最为精妙的绳结。"
2025年07月2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