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主义
乐观主义
海伦·凯勒

乐观主义

海伦·凯勒  

《乐观主义》是美国作家兼演说家海伦·凯勒撰写的一篇重要散文。凯勒因幼年疾病导致失聪失明,此后多年她一直为面临类似困境的群体奔走疾呼,亲身应对着自身所经历的种种难题。在《乐观主义》一书中,她阐述了如何通过践行乐观精神来克服这些困境并取得成功。本书强烈推荐给那些寻求克服与应对重大人生困境之启迪的读者,同时也献给所有喜爱海伦·凯勒作品的读者。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7225
心若向阳,无惧黑暗。这本书让我看到苦难中的光芒,却也感叹命运的不公。每次重读都能在绝望中找到力量,可那些文字背后的挣扎依然刺痛人心。乐观是盔甲,也是软肋。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2048
终于把这本《乐观主义》啃完了。说实话,读这种励志经典总让人心情复杂。一方面佩服作者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毅力,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想:这种程度的乐观主义,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先说翻译问题。这个版本读起来总有种说不出的别扭,很多句子像是直接从英文句式搬过来的,读着读着就要停下来想想原文到底想表达什么。特别是那些抒情段落,翻译得过于直白,把原文的诗意都给磨平了。比如那句著名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只能用心去感受",中文版读起来就像在念说明书。要知道这可是海伦·凯勒笔下最动人的文字之一啊。 说到内容本身,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确实影响了几代人。但以现代读者的眼光来看,有些观点难免显得过于理想化。海伦·凯勒在书中描绘的那种近乎绝对的乐观主义,放在今天这个充斥着焦虑和内卷的时代,读起来反而会产生一种微妙的距离感。就像我们都知道应该乐观面对生活,但看到"黑暗本身就是在教导我们珍视光明"这样的句子时,还是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说得轻巧。 全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前半部分主要是自传性质的叙述,讲述她如何突破身体障碍学会沟通;后半部分则转向哲学思考,探讨乐观主义对人类精神的意义。这种转变有些突兀,就像在读两本不同的书。特别是当她突然从个人经历跳转到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观察时,那种跳跃感会让人有点跟不上节奏。 不过必须承认,书中对教育方法的描述确实令人动容。安妮·莎莉文老师用耐心和智慧打开海伦封闭世界的过程,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至深。那些描写她第一次理解"水"这个词含义的段落,那种顿悟的喜悦透过纸面直击心灵。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远比后面那些大道理更有说服力。 最让我纠结的是书中对苦难的美化。海伦·凯勒似乎认为所有苦难都有其意义,都是成长的阶梯。这种观点放在她身上或许成立,但对普通人来说,苦难往往就只是苦难而已。读着读着,我反而更欣赏书中那些偶尔流露的脆弱时刻,比如她描述在雷雨天气中的恐惧,这些真实的情感比那些高调的乐观宣言更能引起共鸣。 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的某些段落总让我想起那些被过度使用的励志语录。现在社交网络上到处流传着"海伦·凯勒名言",但脱离了上下文,这些句子往往会失去原本的深度。比如"保持面向阳光,你就不会看到阴影"这句话,在书中是有具体语境的,变成鸡汤语录后就显得太过简单化了。 合上书页,我的感受很复杂。一方面敬佩作者在极端困境中展现的勇气,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种程度的乐观主义实在难以复制。也许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导我们如何乐观,而在于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精神依然能够绽放光芒——虽然这种光芒可能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么耀眼。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08232
"乐观主义者将每一次挫折视为成功的前奏,而悲观主义者则把每一个机会看作失败的开始。" —— 马丁·塞利格曼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5657
读海伦·凯勒的《乐观主义》,最让人困惑的就是那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乐观。我理解一个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但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被按头灌了一碗又一碗的鸡汤,连个喘气的机会都不给。凯勒的文字就像她那个著名的家庭教师沙利文小姐——永远充满激情,永远在说教,永远不给你质疑的空间。 翻译问题在这本书里倒是没那么严重,毕竟凯勒的原文本来就直白得像布道词。但有些地方还是让人出戏,比如动不动就来一句"黑暗中的光明","寂静中的歌声",这种比喻用一两次还行,翻来覆去地用就有点审美疲劳了。最奇怪的是,书中时不时会冒出一些特别书面化的长句,跟凯勒平时口语化的风格很不搭,怀疑是译者自己加戏。比如有一段描述春天的文字,突然来了句"大地披上了翠绿的新装",这种小学生作文式的表达出现在自传里实在违和。 内容结构上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前三分之一还算正常,讲她如何克服身体障碍学习知识,这部分确实挺励志。但后面画风突变,开始大段大段地讨论哲学、宗教、社会问题,而且论点极其跳跃。上一页还在说残疾人教育,下一页就开始批判资本主义,中间连个过渡都没有。我查了下资料才发现,原来这本书是把她多年写的杂文拼凑起来的,难怪读起来像打补丁。 最困惑的是她对苦难的美化。按她的说法,失明失聪反而成了"上帝赐予的礼物",因为这样她才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真理"。这种逻辑简直让人无语——照这个说法,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主动弄瞎自己?更诡异的是她对贫困的浪漫化描写,说什么"穷人比富人更接近上帝"。要知道她本人可是拿着洛克菲勒的赞助周游世界,住着带花园的别墅,这种何不食肉糜的论调实在缺乏说服力。 书中关于社会改革的部分尤其矛盾。她一边呼吁平等,一边又把残疾人描述成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一边反对慈善施舍,一边又享受着各路名流的资助。这种双标在全书随处可见,就像她那个著名的"虽然我看不见光明,但我的心永远明亮"——听起来很美好,但细想根本经不起推敲。现实中哪有这么多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普通人面对困境时更多是在灰色地带挣扎。 个人觉得最值得商榷的是她对教育的看法。她反复强调意志力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克服一切障碍。这种观点放在她那个年代可能还算进步,但现在看来未免太过简单粗暴。现代特殊教育早就证明,科学的方法比空洞的励志重要得多。书中对沙利文教学方法的描述也充满神秘色彩,动不动就是"灵魂的觉醒"、"心灵的对话",具体怎么教的反倒一笔带过。 不过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史料价值确实不容忽视。作为一个19世纪的残疾人,能写出这样文字本身就是奇迹。但问题在于,后人把她的经历过度神话了,导致这本书被捧到了一个不合理的高度。其实抛开那些鸡汤口号,真正打动人的反而是些小细节:比如她描述第一次摸到冰的感觉,或者如何通过振动感受音乐——这些实实在在的感官体验,比那些空泛的哲理有意思多了。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是困惑:这到底是一本自传,还是一本哲学随笔,抑或是一本励志手册?可能连作者自己都没想清楚。现在市面上很多版本还把她的其他文章也塞进来,弄得更加杂乱无章。个人建议选择性阅读,重点看看她早年的真实经历就行,后面那些高谈阔论大可跳过。毕竟在这个焦虑的时代,盲目的乐观主义可能比悲观主义更危险——至少后者还承认问题的存在。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37346
用了两个下午读完海伦·凯勒的《乐观主义》,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页都让我停下来思考。这本书没有复杂的理论,就是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怎么看待生活。海伦天生残疾,但她从不把自己当成需要特殊照顾的对象。相反,她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光明。 书里最打动我的是她对教育的理解。她说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改变生活的。在她看来,学习盲文和手语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能和别人正常交流。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很受启发。现在很多人把学习当成任务,但海伦把学习当成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有人可能觉得海伦太乐观了,认为她的经历没有普遍性。但我注意到她从不回避生活中的困难。她详细描述过刚开始学说话时的挫败感,也承认有时会感到孤独。不同的是,她选择用行动来改变现状,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 书中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海伦提到她第一次理解"爱"这个抽象概念时的情景。她的老师把她的手放在胸口,让她感受心跳。这种用具体体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方法,让我想到现在的教育常常本末倒置,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