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规
知书房
弟子规
李毓秀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读着读着,却不知该信什么。
中华传统蒙学读物中,《弟子规》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列为启蒙四大经典。这部清代才问世的训诫文本,在当代教育场域却获得了远超其历史价值的地位,实在令人玩味。《弟子规》的生命力或许不在于其内容本身,而在于它恰好满足了某些人对"传统复归"的想象性需求——那种对整齐划一、尊卑有序的秩序幻觉的迷恋。
通读全篇,最刺眼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规训意志。所谓"父母呼,应勿缓"的孝道,在当代家庭伦理中更像是一种情感绑架的模板;"晨则省,昏则定"的日常礼仪,若剥离具体情境强行推行,反倒成了制造亲子隔阂的利器。更不必说"事虽小,勿擅为"这类泯灭儿童自主性的教条,在创造力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这种教育理念简直像出土文物般不合时宜。
最耐人寻味的是文本中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思维。"善"与"恶"、"是"与"非"的界限被描绘得如同刀刻斧劈,这种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与真实世界中复杂多变的人性图景形成尖锐反差。当"亲憎我,孝方贤"这样的句子要求孩子以德报怨时,是否想过这可能培育出扭曲的人格?清代文人李毓秀恐怕不会料到,他笔下的道德戒律会在三百年后成为某些教育者手中的尚方宝剑。
不可否认文本在语言韵律上的匠心,"押韵如珠走盘"的句式确实便于记诵。但形式的美感不能掩盖内容的空洞,就像精致的青花瓷瓶装着的可能是馊掉的茶水。当看到幼儿园稚童机械背诵"冠必正,纽必结"时,总令人想起龚自珍《病梅馆记》里那些被捆扎扭曲的梅桩——用统一的道德模具修剪出来的灵魂,真的比自然生长的野性更可贵吗?
当代学者钱文忠曾称《弟子规》是"儒家思想的通俗版",这个评价本身就像给速食面贴米其林标签。真正的儒家精髓在于"仁者爱人"的伦理自觉,而非表面行为的刻板教条。当教育沦为行为规范的流水线作业,当童蒙读本变成道德训诫的教鞭,我们失去的或许比获得的更多。就像书中那句"读书法,有三到",如今倒该反问:育人之道,岂能止于三到?
《弟子规》训诫浅显而条理清晰,适合儿童背诵,但道理过于简单,难以应对复杂现实。李毓秀采辑儒家格言,重点在行为规范,缺乏深层思辨。全文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五部分,每段三字一句,押韵整齐,便于记诵。现代读者要注意分辨其中不合时宜的内容,比如"父母呼,应勿缓"过分强调服从,"丧三年,常悲咽"的守孝规定也不现实。清代版本流传中有字句改动,比如"晨则省"或作"昏定晨省","亲憎我"有"亲恶我"的异文。要理解这本蒙学读物,最好对照朱熹《小学》看思想来源,同时参考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若只求实用,可选取"冠必正,纽必结"这类基础礼仪规范,其他内容则需批判接受。
这是一部浓缩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微型法典。从"父母呼,应勿缓"到"尊长前,声要低",从"晨必盥,兼漱口"到"冠必正,纽必结",看似简单的日常行为规范,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养成体系。在当今这个强调个性解放的时代重读这本蒙学经典,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永恒价值。
翻开泛黄的书页,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仿佛带着时光的温度。从起居作息到待人接物,从读书写字到饮食起居,事无巨细地规范着孩童的日常行为。乍看之下似乎过于琐碎,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规矩背后是一个完整的道德宇宙。"出必告,反必面"培养的是责任意识,"事虽小,勿擅为"塑造的是边界感,"凡道字,重且舒"训练的是表达素养。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格的初步塑造。
特别令人感慨的是,书中对孝道的诠释既具体又深刻。"冬则温,夏则凊"这样细致入微的要求,将抽象的孝心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将情感落实到具体行动的教育智慧。当现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灌输时,《弟子规》提醒我们:品格的培养更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书中对人际关系的规范也颇具深意。"尊长前,声要低"教导的是分寸感,"人不闲,勿事搅"培养的是同理心,"己有能,勿自私"弘扬的是利他精神。这些准则构建了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交图谱,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教导显得尤为珍贵。我常常想,如果现代人能够践行其中哪怕十分之一的规范,我们的社会将会减少多少无谓的冲突。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对学习态度的要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样简洁明了的学习方法,道出了专注力的真谛。在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的今天,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读书态度更显可贵。而"勿自暴,勿自弃"的勉励,则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温暖的人文关怀。
当然,这部成书于清代的蒙学读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某些过于严苛的行为要求,在今天看来或许显得不合时宜。但只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取其精华,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就像钱穆先生所说,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全盘照搬,而在于从中汲取适应时代的精神养分。
每当我看到地铁上年轻人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或者在餐桌上见到孩子对长辈呼来喝去时,就会想起《弟子规》中的谆谆教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养。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敬畏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小册子是中国传统送给现代文明的一份珍贵礼物。
弟子规这本书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一开始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听父母的话。然后是跟兄弟姐妹相处,要互相尊重。上学的时候要好好读书,对老师要有礼貌。
接着讲日常生活的规矩,早上要早起,晚上要按时睡觉。穿衣服要整洁,吃饭不要挑食。走路要端正,说话要诚实。这些要求都很简单,但要做到并不容易。
后面讲和别人相处的方法,要学会谦让,不能自以为是。看到别人有困难要帮忙,看到别人做得好要学习。不要贪心,不要嫉妒。这些道理听起来都对,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现在的人都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人。弟子规给出的答案很明确,但现代生活已经改变了很多,完全按照书上的做不太现实。书里说的道理是对的,但具体怎么做还是要自己思考。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