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论语集解义疏
论语集解义疏

论语集解义疏

皇侃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梁皇侃撰。十卷。南宋时已佚。唯唐时旧本流传于日本国,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则又由日本返回中国。皇侃序云:“门人痛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为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以垂轨万代。按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自何晏《集解》以迄梁、陈之间,说《论语》者,义有多家。自何晏《集解》以迄梁、陈之间,说《论语》者,义有多家。兹据江熙所集,皇侃《义疏》所引有十三家之多,即晋卫瓘、缪播、栾肇、郭象、蔡谟、袁弘(一说乃袁乔之误)、江淳、蔡系、李充、孙绰、周怀、范宁、王珉(一作王琰)。今本皇《疏》于江《集》十三家中,唯蔡系、周怀、王珉三家不见称述。其引取诸通说在江《集》外者凡二十八家。何晏所集《鲁论》七家,又采《古论》孔注为八家,并何为九家;江熙所集十三家,并江为十四家;皇《疏》所引二十八家,并皇为二十九家;通为五十二家。
更多
书评  · 6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47748
推荐⭐⭐ 这本《论语集解义疏》在书架尘封已久,前些日子整理旧书时偶然翻出,纸张已经泛黄。说来惭愧,作为中文系出身的人,竟从未认真读过这部号称"南朝经学双璧"之一的著作。这次重读,与其说是学术研究,不如说是带着某种逆反心理的审视——毕竟,在当代儒学复兴的浪潮中,皇侃的注疏被捧得过高了。 翻开第一卷就让人皱眉。皇侃对"学而时习之"的注解,竟用了近两千字来铺陈"学"的广义与狭义。这种过度诠释的毛病贯穿全书,仿佛不把简单道理说得复杂就不足以显示其学问渊博。更令人不适的是他引经据典的方式,动不动就搬出郑玄、王肃等前代大儒的观点,看似严谨,实则是在前人阴影下亦步亦趋。记得在解释"温故而知新"时,他居然列出七种不同的训诂说法,却对孔子这句话的现实指导意义避而不谈,这种舍本逐末的注经方式,活脱脱是南朝文人的通病。 最不能忍受的是其中泛滥的玄学色彩。在疏解"仁者爱人"时,皇侃突然大谈"体用一如""本末不二",把儒家伦理生生拽进了玄学的泥潭。这种以玄解儒的倾向,在注解"克己复礼"时达到顶峰——他居然用"遣之又遣"的玄学方法来解释孔子的实践哲学,简直是对原始儒家精神的背叛。我不禁想起钱穆先生的批评:"南朝经学,非儒非玄,亦儒亦玄,终成四不像。" 不过平心而论,书中也有闪光之处。他对"祭如在"三字的解释就别具只眼,指出"如在非谓真在,亦非谓不在",这种辩证思维确实展现了南朝学人的思辨水平。可惜这样的真知灼见在全书占比太少,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无休止的概念游戏。比如在讨论"君子不器"时,他花了整整五页篇幅辨析"器"的十七种引申义,却对这句话蕴含的素质教育思想轻描淡写。这种注经方式,不正是孔子所批评的"学而不思则罔"的典型吗? 特别想吐槽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门户之见。皇侃对郑玄注的盲目推崇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凡郑注与其他各家有出入,必定曲为之说。在解释"民可使由之"时,明明王肃的解释更合情理,他却非要牵强附会地维护郑玄的曲解。这种学术上的偏执,让这部号称"集解"的著作实际上成了郑玄学的宣传手册。我不由想起清代学者焦循的锐评:"皇氏之疏,名为集解,实为郑学张目。" 最讽刺的是,皇侃在序言中自诩"折衷群言,归于至当",可通观全书,哪里有什么折衷?处处都是党同伐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倒与南朝士族"清谈误国"的做派一脉相承。在疏解"巧言令色鲜矣仁"时,他自己不就正在犯这个毛病吗?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空洞的释义,这种注经方式,不正是孔子最厌恶的"言不及义"? 重读完毕,合上书页,不禁长叹。这部被后世奉为圭臬的著作,说到底不过是南朝学风的一个标本——繁琐、玄虚、门户之见深重。它或许可以作为研究南朝学术史的史料,但若当作理解《论语》的指南,恐怕会让人误入歧途。在这个意义上,朱熹当年批评"皇氏之疏,支离蔓衍",真是一针见血。现代读者若想真正领会《论语》精髓,与其啃这部浮华空洞的义疏,不如直接读白文来得真切。 书架上的《论语集解义疏》又被我放回了角落,这次大概很久都不会再碰了。有些经典,未必真如传说中那么值得膜拜。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842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5358
古人读《论语》,是为了明道修身,知书达理。今人读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却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装点门面。古人对圣人之言心存敬畏,一字一句都要反复琢磨。今人只把这本书当作工具书,翻到需要的部分就随手一扔。 皇侃的注解本来是为了阐明圣贤之道,帮助后人理解。但现在的人读这本书,只看重其中考据的部分,完全忽略了其中的修身之道。更可笑的是,有些人把皇侃的注解当作金科玉律,不敢质疑,却忘了孔子最讨厌的就是死读书的人。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论语》译本,很多都是照搬皇侃的解释。这些译者连原文都没读懂,就急着把千年前的注解转述出来。结果是越解释越糊涂,把简单明白的道理说得云里雾里。读者看了这样的译本,反而对《论语》产生了误解。 皇侃在注解中常常引用前人的说法,这本是好事。但现在的人把这些引文当作宝贝,却不去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比如关于"仁"的解释,皇侃引用了几十种说法,却没有讲清楚到底什么是仁。这种繁琐的考证,除了显示学问渊博外,对理解《论语》毫无帮助。 最糟糕的是,有些人把皇侃的注解当作权威,用来否定其他人的理解。他们忘记了皇侃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和孔子隔了近千年。皇侃的解释未必就是孔子的本意,更不可能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2673
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真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杰作!这位南朝梁代的经学大师,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论语》精髓的大门。每次翻阅这部著作,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仿佛能看到皇侃在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倾注在字里行间。 最令人叹服的是皇侃采用的"集解"体例,这简直是为《论语》量身定做的诠释方式。他不仅汇集了汉魏以来诸多大家的注解,更可贵的是在这些注解之上融入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恰恰体现了儒家"温故知新"的精神内核。读他的义疏,就像在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沙龙,既有郑玄、何晏等前辈的智慧结晶,又有皇侃本人的独到见解,这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让人拍案叫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皇侃对"仁"的阐释。他将这个儒家核心概念剖析得如此透彻,既保留了孔子的原意,又注入了时代的新解。比如在解读"克己复礼为仁"时,他不满足于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探讨了"克己"与"复礼"的内在联系,指出这实际上是一个由内而外的修养过程。这种见解至今看来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思考的深度。 作为南朝时期的学者,皇侃的诠释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将玄学的思辨方法融入经学阐释,使得《论语》的义理更加深邃。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把握住了儒家思想的实践品格,没有陷入纯粹的玄谈。这种平衡的把握,正显示出他作为经学大师的深厚功力。 每次研读这部义疏,都会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皇侃不仅为我们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古注,更开创了经典诠释的新范式。他的工作证明,真正的经典永远经得起时代的检验,而伟大的诠释者则能让古老的智慧在每个时代都焕发新的生命力。这部著作堪称中国经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彰显。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论语集解义疏》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