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解义疏
论语集解义疏
皇侃

论语集解义疏

皇侃  

梁皇侃撰。十卷。南宋时已佚。唯唐时旧本流传于日本国,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则又由日本返回中国。皇侃序云:“门人痛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为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以垂轨万代。按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自何晏《集解》以迄梁、陈之间,说《论语》者,义有多家。自何晏《集解》以迄梁、陈之间,说《论语》者,义有多家。兹据江熙所集,皇侃《义疏》所引有十三家之多,即晋卫瓘、缪播、栾肇、郭象、蔡谟、袁弘(一说乃袁乔之误)、江淳、蔡系、李充、孙绰、周怀、范宁、王珉(一作王琰)。今本皇《疏》于江《集》十三家中,唯蔡系、周怀、王珉三家不见称述。其引取诸通说在江《集》外者凡二十八家。何晏所集《鲁论》七家,又采《古论》孔注为八家,并何为九家;江熙所集十三家,并江为十四家;皇《疏》所引二十八家,并皇为二十九家;通为五十二家。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64418
有人说:"现代人读的书很多,但真正明白的道理很少。古人读书少,却能悟出很多道理。"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最近我在读《论语集解义疏》,发现这本书确实能让人静下心来。 我很赞同现在简单生活的理念,但对于经典著作,我愿意花时间慢慢读。《论语集解义疏》是皇侃对《论语》的注释,把孔子的话解释得很清楚。比如"学而时习之",皇侃说这是讲学习要经常复习的道理。书里还讲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名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字都有讲究。比如"仁"字,皇侃解释为"爱人",很直接。他把孔子的话分成小段来解释,一段一段说得很明白。虽然有些地方我看不太懂,但大部分都能理解。 我开始记下书里重要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最让我有感触。皇侃说这是教我们要向别人学习。我试着在生活中这样做,发现确实有用。虽然有时候觉得古人说的话离现在太远,但很多道理还是相通的。 今天下午,我又翻开这本书。读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段。皇侃说这是讲学习的态度问题。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学习要喜欢才能学好。这本书就是这样,读着读着就会想到很多事情。 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比如"温故而知新",皇侃解释为复习旧知识能发现新道理。这些句子都很短,但意思很深。读着读着,感觉自己好像懂了点什么。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1512
说来惭愧,直到三十岁这一年我才第一次完整读完这本《论语集解义疏》。读完后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能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书中的每个字都像是有生命,每一句话都像在跟人对话。那些看似简单的问答,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以前总觉得《论语》是枯燥的教条,现在才发现是自己看不懂。这根本不是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人生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像站在面前,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那么真实。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那些"未完成"的故事。颜回死的时候孔子哭得那么伤心,因为他失去了最好的学生。子路问什么是死,孔子说他连生都没弄明白。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这些中断的对话,反而让人更加难忘。 我在想,如果颜回没死,如果孔子能多活几年,如果他的理想能实现,会不会反而失去现在的魅力?也许正是这些遗憾,让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活。我们忍不住去想,要是孔子活在今天会说什么?要是他能看到现在的世界会怎么想? 书里那些没有说完的话,那些留下空白的地方,反而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每次读都有新的发现,就像在跟古人对话。这种跨越时间的交流,才是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1655
翻开《论语集解义疏》的泛黄纸页,就像推开一扇布满蛛网的古宅大门,扑面而来的不是清新的智慧之风,而是令人窒息的解释迷宫。历代注疏者在这部儒家经典上层层叠叠地涂抹自己的理解,最终堆积成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金字塔。我们这些现代读者站在金字塔底仰视,看到的不是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而是无数解读者投射的阴影。 这部集解最令人困惑之处在于,它把简单明了的《论语》原文变成了复杂晦涩的学术论文。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多么朴素直白的道理,可到了集解里,却要拆解成"学有三时"、"习有五义",仿佛不把一句话嚼碎了喂给读者就不算学问。这种过度解读让人不禁怀疑:孔子当年教导学生时,真的需要这么多弯弯绕绕吗?还是后人把自己的困惑强加给了古人?这种注疏方式,就像给清水不断加调料,最后完全尝不出原味了。 更令人迷茫的是各家注解之间的矛盾。同一个"仁"字,郑玄说是"爱人",王肃说是"克己",何晏又说是"心之德"。读着读着,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反而更糊涂了:到底谁说的才是孔子本意?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因为《论语》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开放性,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但集解义疏却试图把这种开放性封闭起来,给每个字句都贴上"标准答案"的标签,结果反而让经典失去了生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皇侃的义疏部分。这位南朝学者把佛老思想都引入儒家经典解释,表面上看是学术创新,实际上却让《论语》变得面目全非。当他用"真空妙有"来解释"吾道一以贯之"时,我们还能听到孔子的声音吗?这种跨时空的思想嫁接,到底是丰富了经典,还是扭曲了经典?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常常在阅读时产生时空错位感,不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孔子思想,还是后世学者的思想投射。 最让人感慨的是,这部集解折射出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根本困境:后人总是习惯用新酒装旧瓶,把自己的思想伪装成对古人的诠释。这种"托古改制"的思维模式,让中国思想史变成了一部不断注释的注释史。我们就像被困在镜屋中,看到的永远是前人解读的镜像,却很难触及经典本身。《论语集解义疏》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给出了多少正确答案,而在于它展示了历代学者面对经典时的集体焦虑——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在寻找那个可能永远找不到的"本义"。 合上书页,我反而更困惑了。这些密密麻麻的注解,到底是帮助我们理解孔子,还是把我们推得离孔子更远?当经典需要这么多解释才能被理解时,它还是经典吗?也许《论语》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后人给它添加了多少学问,而在于它始终保持的那种直指人心的朴素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读《论语集解义疏》就像参加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研讨会,听到无数种声音,却唯独听不清最想听的那个声音——孔子本人的声音。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6890
观《论语集解义疏》,其编排之芜杂,注疏之繁冗,令人不胜其烦。所谓圣人之道,被层层注解遮蔽,如明珠蒙尘。汉儒郑玄、何晏之辈,各执一词,互相抵牾,使简奥经文沦为学术战场。尤其可议者,是将孔子日常言语强行拔高为治国纲领,每章必附会以君臣大义,此非解经,实为曲学阿世。我尝见"学而时习之"一章,竟被演绎出三纲五常,岂非穿凿?更可笑者,注家往往以己意度圣心,如子见南子一事,分明是寻常会晤,偏要作"圣人权变"之说。这般解经,不啻为思想牢笼,使活泼泼的《论语》变成僵死教条。宋儒讥汉学支离,诚非虚语。今日读此集解,犹见一群冬烘先生围着圣像磕头,却不知圣人之真精神,早被他们自己的跪拜之姿挡住了。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483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皇侃以博引众说、详析义理之功,使圣人之言跃然纸上,其疏解如春风化雨,润泽千年文脉,实为研习《论语》者不可不读之津梁。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