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非子
胡非子
胡非

胡非子

胡非  

一卷。周胡非子(生卒年不详)撰。关于胡非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略。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云:“胡非氏,胡公之后有公子非,其后子孙因以胡非为氏。战国有胡非子,著书。”由此可知,胡非是战国时期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与上所载略同,《隋书·经籍志》以非为名,误。关于《胡非子》一书二篇,《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记有《胡非子》三篇,注: 墨翟弟子。《隋书》、《旧唐书》、马总 《意林》皆云一卷,可知至唐时已残阙不全。宋以后佚失。今本系清人马国翰从《意林》、《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中辑得四节,合为一卷。虽零文碎语,不足以窥其宏旨,然其“非斗”之说,可存墨家之学说。现存的主要版本有:明归有光辑订,诸子汇函本,一卷。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35028
"胡非子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此语道尽古今通变之理,诚为《胡非子》全书之精髓。"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9575
《胡非子》这本书有些奇怪。胡非这个人不太出名,书里讲的东西也不太容易懂。他说了一些关于治国和做人的道理,但和别的思想家不太一样。比如他说要顺其自然,但又强调规矩和制度。这种矛盾让人困惑。书里有些内容看起来很高深,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够具体。不知道是当时的人能理解,还是现在的读者看不懂。总之这本书让人感觉不太明白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9299
胡非子言锋如剑,却难掩功利之心。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4432
胡非子教你做更好的自己。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2472
"胡非子"三字如刀,劈开浮世假面。读这本书时,总想起儿时在旧书摊上翻到的那些泛黄册页,墨香里裹挟着千年尘埃。胡非的文字不像是在纸上流淌,倒像是从青铜器上剥落下来的铭文,每一道刻痕都带着历史的力度。 慢读《胡非子》是一种修行。那些看似零散的箴言,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尝出其中三味。有时一个段落要读上三五遍,忽然在某天深夜豁然开朗,方知古人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绝非虚言。胡非的智慧像老茶,初尝苦涩,回甘却在喉间久久不散。他的文字不追求体系完整,却在碎片中藏着贯通古今的密钥。 这部书不厚,却沉甸甸地压手。每一页都像淬过火的铁片,看似单薄实则厚重。现代人习惯了碎片阅读,面对这样的文字反而手足无措。胡非的笔法时而如暴雨倾盆,时而似细雨润物,但从不拖泥带水。他写人性之恶,笔锋如手术刀般精准:"小人得志便猖狂,如饿犬骤得肉骨,必先狺狺狂吠,继而啃噬同类。"这般刻画,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觉脊背发凉。 最妙的是胡非说理的姿态。他不像某些道学家那般居高临下,反而像老匠人打磨器物,把道理嵌进市井故事里。那些贩夫走卒、书生妓女的故事,经他笔下点化,忽然就照见了我们自己的影子。读着读着,会突然在某个人物身上看见同事的嘴脸,在某个情节里发现自己的选择。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古典智慧最动人的地方。 胡非论权谋最见功力。他不教人使诈,而是拆解诈术,如同庖丁解牛,将权力运作的肌理展露无遗。读至"权势如潮水,涨时万人追捧,退时泥沙俱下"处,不禁想起某位落马高官的新闻照片。原来太阳底下真无新事,古人早已道破其中玄机。这种阅读体验颇为吊诡:既为洞察人性而叹服,又因人性亘古不变而生出几分悲凉。 夜读《胡非子》常有心惊肉跳之感。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里,藏着太多不忍直视的真相。胡非写世态炎凉不带情绪,却让读者在字缝里看见血痕。但奇妙的是,合上书页时非但不觉得压抑,反有种拨云见日的明朗。大概因他总在揭露黑暗后,不经意地留一线光亮。就像他写的那株石缝里开出的野花,明知终将凋零,仍要倔强地绽放。 读书至此,忽然明白何为"不迷不疑"。胡非的文字像面铜镜,照见我们骨子里的贪婪与怯懦,却也映出内心深处未泯的良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遇见这样一本让人慢下来反刍的书,实属幸运。它不提供快餐式的答案,而是引领读者在思考中寻找自己的领悟。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老友重逢,总能从眉宇间读出新的故事。 合上书,窗外的车水马龙依旧喧嚣。但此刻心中已筑起一道围墙,任凭尘世纷扰,自有方寸安宁。胡非的文字穿越时空而来,不是为了说教,而是邀请每个读者完成一场与自己的对话。这种阅读体验,恰似他在书中所言:"智者不言,言者不必,相逢一笑,各自心知。"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