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墨子
墨子
墨子

墨子

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49153
千古绝学,今人难继其志。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1550
在当下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墨子的学说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这位两千年前的智者所倡导的"兼爱非攻",看似理想主义,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洞见。特别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当下,墨家那种跨越阶级的无差别之爱,那种对和平的执着追求,反而显得格外珍贵。墨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还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主张,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本身就值得敬佩。 读《墨子》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透过那些严谨的逻辑论证,能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思想家形象。墨子总是一边用"三表法"进行缜密推理,一边又忍不住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真切关怀;他既善于用"明鬼"来威慑统治者,又会在论证中突然插入一些生活化的比喻。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织,让这本看似枯燥的哲学著作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读到墨子与弟子们的对话时,那种师徒间亦师亦友的互动,那种为真理争辩的热忱,常让人会心一笑。 墨家思想虽然未能成为主流,但其中蕴含的平民立场、务实精神和和平理念,恰恰是当代社会最需要补足的部分。每当读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样的句子,总会被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所打动。在这个意义上,墨子的思想永远都不会过时。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3579
自暮春至仲夏断续读毕此书,前后两月有余。兼爱、非攻诸篇反复研读,尚志、贵义等章则草草掠过而已。墨氏之说虽标榜兼爱,然其"天志"近于恫吓,"尚同"流于专制,何异于以暴易暴?其徒赴汤蹈火之态,愈见其教义之苛酷。至于逻辑之谨严,辩才之雄健,固为可观,然终不能掩其说之偏执。庚子初夏倦客漫记于沪上斗室。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08532
看了《墨子》之后,心情很复杂。这书里的人整天喊着"兼爱",可越看越觉得虚得很。嘴上说要爱所有人,可连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都照顾不好,谈什么大爱?这种理想主义的口号听着高尚,真要实践起来,怕是要把人都逼疯。 墨家那些主张简直让人喘不过气。非攻?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光靠说教就能阻止战争?节用?连基本的生活享受都要克制,人生还有什么滋味。最可笑的是那个"明鬼"的说法,一边标榜理性,一边又搬出鬼神吓唬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书里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话说得漂亮。可现实中谁做得到?我连隔壁邻居家的狗叫都嫌吵,怎么把他们家当自己家?这种不切实际的道德标准,除了让人产生负罪感,还有什么用? 墨子的逻辑也很成问题。整天算计着"利",什么都要用功利来衡量。爱别人是因为有利可图?帮助他人是为了交换好处?把人际关系说得这么功利,反而显得格外虚伪。相比之下,儒家那种发自内心的仁爱,虽然也有瑕疵,但至少更有人情味。 最让我反感的是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穿粗布衣,吃粗茶淡饭,拒绝一切享乐。人生在世,适当的享受有什么错?非要这样虐待自己才能体现品德高尚?这种极端主义只会把人变成没有感情的机器。 看完这本书,我反而更珍惜当下的生活。适度地爱自己,合理地爱他人,量力而行地做善事,这才是正常人的生活。那些遥不可及的道德标杆,除了让人焦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实际价值。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3339
读《墨子》的时候,总觉得这位先秦思想家在"兼爱"和"非攻"之间反复横跳,像极了现代人一边喊着环保一边点外卖的矛盾状态。他把"天志"说得那么玄乎,却又把"节用"讲得如此务实,这种将形而上的天道与市井生活强行嫁接的做法,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墨家主张的"尚同"简直是个悖论——既要所有人思想统一,又要实现"兼爱"这种需要高度个体自觉的伦理。这就像要求每个齿轮都有独立意志,却还要完美咬合成一台机器。尤其是读到"一同天下之义"那段时,不禁想起某些互联网公司强行推行的"价值观考核",表面和谐底下全是暗流涌动。更困惑的是,墨子把"天"塑造成全知全能的裁判者,可这个裁判的标准忽而是自然规律,忽而是人间正义,像极了当代某些随时调整KPI的领导。 最吊诡的是"非命"说。既要相信"天志"的必然性,又要反对宿命论,这种既要又要的思维方式,倒是和现代人一边转发锦鲤一边熬夜加班的行径异曲同工。他批判儒家厚葬时那股子实用主义的狠劲,与他论述鬼神存在时的神秘主义腔调,活脱脱是同一个人的精神分裂。我在想,或许墨子早就意识到这种矛盾,所以才要用"三表法"来当粘合剂?可惜这粘合剂本身也充满裂缝——那些"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的经验主义,怎么就和"本之者"的形上追求完美兼容了呢? 看着墨家对守城器械的痴迷研发,忽然觉得他们像是先秦版的硅谷精英:既信奉技术至上,又要搞心灵修行。这种将机关术与兼爱学说打包销售的行为,比起管仲那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反而更让人不安。毕竟,当"利天下"变成绝对真理时,那些精巧的云梯和弩机,谁知道最终会指向何方?这种困惑就像看到某款社交软件,既标榜"连接你我",又在暗中贩卖用户数据。墨子的理想国蓝图里,是否也藏着类似的危险开关? 或许墨家的悲剧早就注定——当你说要"以兼易别"时,就已经在制造新的区隔。就像现在某些喊着"打破边界"的互联网产品,最终不过是用更精致的牢笼替换了旧栅栏。读到最后,忽然觉得墨子的困惑与我们当下的困境如此相似: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我们同样找不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