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随巢子
随巢子
随巢子

随巢子

随巢子  

一卷。周巢子(生卒年不详)撰。有人认为随巢系姓氏,或曰随名巢。墨子弟子。据《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载:“《随巢子》六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皆云一卷。宋《崇文总目》未著录该书,可能亡于宋朝。关于《随巢子》一书的思想内容,我们仅能从前人的记载中窥知一二。《史记·太史公自序·正义》引韦昭注曰:“墨翟之术尚俭。后有随巢子,传其术也。”《文心雕龙·诸子篇》:“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清人孙诒让说:“随巢、胡非,则多主于明鬼非斗,与《墨子》七十一篇之旨若合符契。”而随巢之说兼爱曰 “有疏有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则尤纯笃无疵,是知爱无差等之论,盖墨家传述之末失。随巢之学,最得墨翟之真。可惜原书早佚,现存的版本有: 清马国翰辑,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明归有光评 《诸子汇函》本,一卷。清王仁俊辑,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又,劳格尝辑此书,十分简略。孙诒让《墨子闲诂》后语所辑,最为精详,可供参考。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1861
读完随巢子,我深刻感受到古人看问题的透彻。他们早就明白单纯依靠武力统治无法长久,必须用仁德来团结人心。随巢子主张兼爱非攻,这种思想在当时显得过于理想化。现实是人性有自私的一面,必须先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维持秩序,然后才能推广仁爱思想。如果一开始就否定武力的必要性,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历史告诉我们,光靠道德说教无法维持和平,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基础。与其空谈仁爱,不如先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让君子和小人都受到约束。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8256
自八月初至十月末通读此书,历时两月有余。现存辑本凡二十余条,多记墨子言行及鬼神之说,显系后人缀辑。其文辞简质,旨趣近墨,然多涉怪异,与《墨子》明鬼篇相类。书中载录古史佚闻,间有可补史阙者。至于学理之浅深,思想之纯驳,则需比勘墨家诸书而细辨之。壬寅仲秋记于沪上。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8090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9049
牍简寥寥,道在言外。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9143
"天下之事,不可尽知,而可知者,必其近者。"《随巢子》这部战国时期的哲学典籍,虽不如儒道显学广为人知,却蕴含着穿透时空的生命智慧。当我第一次捧读这部墨家遗作时,仿佛触摸到了两千年前那位隐士哲人的温热脉搏,那些关于修身、处世、为政的箴言,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门。 随巢子作为墨家学派的重要传人,其思想既有墨家兼爱非攻的底色,又融入了个人对乱世的深刻观察。书中"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的互惠思想,让我想起现代社会学中的交换理论,可见先贤早已洞悉人性本质。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正是古典智慧最动人的地方。 《墨子》记载:"随巢子著书六篇",虽已大部散佚,但从残篇中仍能感受到其思想锋芒。其中"君子之道,始于修身,终于济物"的论述,与儒家"修齐治平"异曲同工。我常想,在这个追逐即时满足的时代,这种由内而外的成长哲学,恰恰是治愈浮躁的良药。随巢子强调的"心正则行直",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对行为心理学的前瞻认知。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慎独"的阐述:"独处之时,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种将外在监督内化为自我约束的智慧,在社交媒体泛滥的今天尤为珍贵。每当我深夜独处,这句话总如警钟在耳。现代人太习惯表演式生活,却忘了真实的人格塑造往往发生在无人喝彩的时刻。 在处世智慧方面,随巢子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让我感触颇深。年轻时总以为个性张扬才是真我,后来才懂得环境对人格的塑造力。书中"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比喻,道出了交友择邻的重要性。这让我想起自己职场生涯的转折点——正是遇到几位良师益友后,人生轨迹才发生质的改变。 《随巢子》中关于为政之道的论述也别具洞见。"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揭示了领导行为的示范效应,这对现代管理者仍是金科玉律。我曾在企业咨询中多次引用这个观点,那些追求狼性文化的管理者往往听后沉思。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严苛制度,而在于以身作则的感染力。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关于坚韧的论述:"水激则悍,矢激则远。"这八个字道出了压力与成长的关系。回想自己创业最艰难的时刻,正是这句话让我明白困境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随巢子将物理现象升华为人生哲理的能力,展现了思想家化平凡为神奇的智慧。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随巢子"不为苟察,不为苟得"的处世准则显得尤为可贵。我曾见过太多聪明人因计较眼前得失而错失长远发展。书中"大智若愚"的境界,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对生命本质的透彻领悟。这种智慧在职场竞争中,往往比急功近利更有穿透力。 掩卷沉思,《随巢子》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真正的成长是内外兼修的过程。书中既有"修身以俟命"的向内探索,也有"推恩足以保四海"的向外拓展。这种平衡的智慧,在个人主义泛滥的今天,恰如一剂清醒剂。每当我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维陷阱时,书中"兼爱"的思想总能帮我找回更开阔的视野。 这部穿越战火留存下来的典籍,其价值不仅在于思想内容,更在于展现了中国哲人对生命本质的不懈追问。在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的今天,静心品读这样的古典智慧,仿佛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是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的生命体验。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永远等待着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重新发现,并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焕发新的意义。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