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知书房
常识
托马斯·潘恩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常识》像一柄锋利的匕首,划破了北美殖民地温顺的假象。潘恩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臣服于暴政不是美德,而是愚昧。读着那些火热的文字,我仿佛听见了1776年冬天印刷机隆隆作响的声音——那不是墨水在纸上晕染,而是自由的火种在蔓延。今天重读这部小册子,最震撼的不是它如何改变了历史,而是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相:真正的变革永远始于普通人拒绝继续扮演顺民的那一刻。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常识",可惜人们常常在恐惧中把它遗忘。
23-25📚…… 第二次翻开这本书还是觉得困惑。1776年的文字现在读起来依然刺眼。2023年11月15日,电视里在播"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限制堕胎权"的新闻。两百多年过去了,独立宣言里说的"人人生而平等"到底实现了多少。
潘恩在书里说君主制是荒谬的。可是看看现在,英国还有女王,日本还有天皇。人们明明知道这是过时的制度,却还是愿意跪着。他说要建立共和政府,但美国的共和制真的让普通人过得更好吗?华尔街的银行家和流浪汉之间隔着的可不止一本《常识》。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宗教那部分。潘恩说宗教是控制人的工具。可是现在教堂里还是挤满了人。他们真的相信那些故事吗?还是因为害怕?害怕死后下地狱,害怕活着的时候被排挤。潘恩要是看到现在的情况,会不会觉得自己的书白写了。
书里有一段说"政府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种必要的恶"。这话现在看特别讽刺。美国政府关门好几次了,政客们天天吵架。老百姓要交那么多税,得到的服务却越来越少。潘恩说的"必要的恶"是不是已经变成"纯粹的恶"了?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潘恩说美洲大陆足够养活所有人。现在美国有4000万人吃不饱饭。土地还在那里,粮食也够,为什么就是有人要挨饿?超市每天扔掉的食物够养活半个非洲,这算哪门子"常识"?
🚢 自由女神像举着火把 曼哈顿桥下挤满无家可归者的帐篷 🚢 好像所有人都知道自由很重要,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分。
说实话,我拿起《常识》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朋友说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爆款小册子",可看着这本薄薄的小书,我实在很难想象它当年怎么就能掀起那么大的风浪。读完后我的心情更复杂了——既为那些振聋发聩的句子感到震撼,又不禁怀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两百多年前的"常识",对我们还有意义吗?
潘恩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把君主制这个"神圣"的制度生生剖开了。他说国王不过是"穿着紫袍的强盗",这话当时读得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可放下书后,我又陷入了困惑:现在我们早就不信君权神授了,但新的"紫袍"又以各种形式存在着——权力的傲慢、资本的专制、流量的暴政...我们真的比那个时代进步很多吗?
最让我辗转反侧的是潘恩对自由的论述。他把独立说成是"自然权利",是"阳光下的位置"。可如今我们拥有了形式上的自由,却常常陷入更隐蔽的束缚。每天被算法推着走,被消费主义裹挟,被各种"正确"绑架...有时候我甚至羡慕那个年代的人们,至少他们知道敌人是谁,而我们连枷锁长什么样都说不清楚。
潘恩对政府本质的剖析特别精彩。他说政府是"必要的恶",是为了弥补德行的不足。这个观点放在今天看依然犀利,但现在的困境是:我们既离不开政府这个"恶",又眼睁睁看着它膨胀失控。每当我刷到那些官僚主义的新闻,就会想起潘恩的警告,可除了转发吐槽,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书里关于社会契约的部分让我思考了很久。潘恩说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这话在教科书上看很简单,现实中却变成了最复杂的谜题。我们每天都在用各种方式"同意"——刷脸支付算同意吗?点击"已阅读条款"算同意吗?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提线木偶,线的那头连着什么却看不真切。
最触动我的是潘恩的写作风格。没有学究气,不玩文字游戏,就是直白地讲道理。这种粗暴的真诚在今天反而成了稀缺品。现在满屏都是精心设计的人设、层层包装的观点,读多了再看潘恩,就像在雾霾天突然吸到一口新鲜空气。但转念一想,要是潘恩活在今天,他的文章会不会被淹没在信息洪流里?会不会被算法限流?想到这儿不禁有些沮丧。
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既让我看清了很多问题,又让我对这些问题的无解感到更加迷茫。潘恩那个年代的人可以拿起枪为自由而战,我们呢?面对无形的压迫该向哪里开枪?每当深夜睡不着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书里那句话:"我们有能力重新构建世界",可环顾四周,连自己的生活都重构不好。
重读那些激情澎湃的段落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矛盾:既向往潘恩笔下那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时代,又清醒地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复杂的世纪。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逼着你思考,哪怕这种思考带来的只有更多困惑。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霓虹灯依然闪烁。两百多年前点燃独立之火的那本小册子,此刻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我突然觉得,在这个充斥着各种"非常识"的时代,重读《常识》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反抗——至少证明我们还没有完全丧失思考的能力。虽然,这种反抗看起来如此微弱,如此...迷茫。
1776年的冬天,殖民地的人们都很困惑。他们不知道该不该独立。这时候托马斯·潘恩写了《常识》。他说独立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很多人还是很害怕。他们担心战争会带来灾难。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潘恩的话很直接,可现实很复杂。人们站在十字路口,左右为难。这本书像一盏灯,但灯光太刺眼。有些人选择了相信,有些人还在犹豫。那个年代的人和我们一样,都在寻找答案。
独立战争真的就像潘恩说的那样正义吗?他写得热血沸腾,直接把英国政府说成恶魔。但冷静想想,殖民地的日子其实没那么糟。他说英国征税太狠,可美国人自己也没少交税。他煽动人们造反,战争死了那么多人值得吗?最后美国人赢了,但普通百姓得到了什么?还不是有钱人说了算。革命总是说起来好听,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