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七盏灯
知书房
建筑的七盏灯
约翰·罗斯金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2
发表书评
"建筑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容器,更是我们灵魂的镜子。"——《建筑的七盏灯》以独特的哲思照亮了建筑艺术的本质,将冰冷的砖石赋予了温暖的人文光辉。罗斯金用七盏明灯——牺牲、真理、力量、美感、生命、记忆和顺从——为建筑艺术点燃永恒的精神火炬,让每一根立柱、每一道拱券都诉说着文明的密码。这部跨越时空的建筑美学圣经,既是对哥特式建筑的深情告白,也是对机械时代的清醒批判,它教会我们用虔诚的心去阅读石头写就的史诗,在钢铁森林里守护人性的圣殿。当现代建筑日益沦为功能的奴隶时,本书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伟大的建筑,永远是人性向神性攀登的阶梯。
约翰·罗斯金的《建筑的七盏灯》让我越读越烦躁。他说的那些大道理听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就是19世纪英国精英阶层的自嗨。这本书把建筑说得跟宗教似的,但仔细想想全是空中楼阁。
第一部分讲“牺牲之灯”,罗斯金要求建筑必须不计成本追求完美。这完全脱离现实。当时普通工匠连饭都吃不饱,他却要求人家像修教堂那样精雕细琢。这就像要求外卖小哥用景德镇陶瓷送餐,假装看不见背后的血汗工厂。
第二部分“真理之灯”更可笑。罗斯金痛恨工业革命带来的铸铁构件,说这是“建筑说谎”。但现实是铸铁让更多人住得起房子。他住在采光良好的大宅子里,当然可以嫌弃工人宿舍用的预制件。这种论调就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对工匠的浪漫化描写。罗斯金把石匠夸成艺术家,却绝口不提这些人实际的工作环境。19世纪英国建筑工人平均寿命不到40岁,职业病泛滥。在他笔下这些都变成了“崇高的代价”,简直虚伪到极点。
书中对哥特式建筑的吹捧也经不起推敲。罗斯金说这种风格代表基督教精神,但哥特式教堂本来就是靠压榨农民建起来的。他把血腥的原始积累美化成了神圣事业,这种双重标准令人作呕。
“记忆之灯”这部分最暴露问题。罗斯金强调建筑要传承历史,但他所谓的“历史”完全按照自己的审美过滤。他对非欧洲建筑只字不提,把殖民掠夺来的文物说成“文明的灯塔”。这种傲慢的西方中心论现在看简直荒唐。
翻完《建筑的七盏灯》最后一页,有种吞了块过期黄油般的滞涩感。罗斯金那些镶着金边的道德训诫,像极了维多利亚时代教堂里发霉的彩绘玻璃——远看流光溢彩,近看全是虫蛀的裂缝。当然必须承认,他关于"真实"建筑的呐喊至今仍在回响,可这种觉醒读读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早就足够,何苦忍受这种裹着天鹅绒的傲慢?
最让我如鲠在喉的是他那种贵族式的悲悯。第七章谈论"奉献之灯"时,罗斯金深情歌颂中世纪工匠"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上帝",却对当时砌墙工人日均16小时劳作视而不见。这就像当代某富豪赞叹故宫榫卯结构精妙,转头却给自家别墅装电梯——那些被他浪漫化的哥特式飞扶壁,哪块石头不是农奴儿子们摔断脊梁垒起来的?书中反复强调"建筑应当超越实用",可当他说这话时,正坐在父亲资助的威尼斯豪宅里,窗外刚果橡胶园的血汗钱还在源源不断汇入账户。
更吊诡的是他对机械的敌视。第三章痛斥工业革命让建筑失去灵魂的模样,活像位拒绝网购的复古爱好者。但细究他推崇的威尼斯总督府,当年不正是靠着最先进的起重设备和奴隶经济才拔地而起?这种双标让人想起某些坚持手冲咖啡的文艺青年,他们的哥伦比亚豆子明明坐着集装箱船横跨了大西洋。
最讽刺的莫过于"记忆之灯"章节。罗斯金把建筑比作"石头的史书",却选择性遗忘这些史书是用殖民掠夺的墨水写就。当他赞美比萨大教堂"承载着永恒价值"时,大概忘了同一时期比萨舰队正在地中海贩卖奴隶。这种将血腥历史蒸馏成美学标本的能耐,倒是当代网红博物馆策展人的祖师爷。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玻璃幕墙正反射着夕阳。突然意识到罗斯金真正点燃的不是七盏灯,而是十九世纪知识分子的认知迷雾:他们总爱给特权包上羊皮纸,再盖个道德火漆印。如今我们批判他,或许某天也会被后人如此嘲笑——毕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版本的"何不食玫瑰"。
当罗斯金举起他的七盏明灯,建筑的灵魂开始燃烧。我曾在哥特式拱门下仰望,终于明白他笔下的"牺牲之灯"为何如此耀眼——那些工匠将毕生心血刻进石缝的虔诚,远比现代机械复制的完美更令人战栗。他教会我们看见威尼斯总督府外墙上每一道斑驳的裂纹里,都栖宿着人类对永恒的倔强。这不是建筑手册,而是一曲用柱廊与飞扶壁谱写的尊严颂歌。两百年来,多少建筑师在真理之灯前羞愧地低下头,又在力量之灯中重获敢与时间抗衡的勇气。
这本书让我看得很困惑。罗斯金想通过建筑的七个原则来讨论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但结果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他说的那些"真理之灯"、"生命之灯"之类的东西,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知所云。
最让我困惑的是"奉献之灯"这一章。罗斯金反复强调建筑要体现宗教精神,要表达对上帝的虔诚。但问题是,他把宗教信仰和建筑美学强行绑在一起,让人分不清他到底在谈艺术还是在传教。那些关于哥特式建筑的描述,与其说是建筑评论,不如说是宗教布道。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信基督教,是不是就没办法理解建筑的美?
关于"力量之灯"的部分也很奇怪。罗斯金认为建筑要有力量感,要体现人类的精神。这个观点本身没问题,但他举的例子都是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现代建筑在他看来似乎一文不值。这种厚古薄今的态度让人很无奈。毕竟我们生活在工业时代,不可能完全复制中世纪的做法。
书中对装饰的讨论也让人困惑。罗斯金坚持认为装饰必须手工制作,反对机械化生产。在19世纪中期说这种话,明显脱离现实。机械生产已经是大势所趋,他却还在怀念工匠时代。这种固执让人很难认同。
最让我失望的是"记忆之灯"这一章。罗斯金说建筑要保存历史记忆,这个想法很好。但他举的例子都是欧洲的建筑,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建筑只字不提。这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在今天看来实在太狭隘了。
整本书看下来,罗斯金的观点前后矛盾的地方很多。他一边强调建筑的道德意义,一边又说不应该用道德评判艺术。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读者很迷茫。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书中的插图倒是很精美,但文字内容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罗斯金的文风过于说教,读起来很累。他总是在讲大道理,却很少给出具体的建筑分析方法。看完之后,我对建筑的认知反而更混乱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