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知书房
常识
托马斯·潘恩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真理往往朴素到令人不安。潘恩的《常识》用最直白的语言击碎了殖民地的思想枷锁,让人看到那些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忠君思想,不过是经年累月的惯性使然。读时总想起一个朴素的道理: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常以常识的姿态出现。当多数人困在传统的迷宫里,真正的智慧反而显得像异端。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历史上每一场变革,都始于少数人勇敢地说出"皇帝其实没穿衣服"这样的常识。
前段时间在找美国独立战争相关资料的时候,注意到了这本对革命有重要影响力的书。看书过程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当时很多人认为殖民地和英国的关系是理所当然的。殖民地人民被征税,被控制,被剥削是正常的,反抗反而是不合理的。殖民地人民的权利,自由,尊严是不能和英国人相提并论的,他们身上的勤劳和智慧只不过使得他们被剥削时更有价值,他们的命运除了英国政府的仁慈之外,没有保障。
在看书的时候,总会想,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该如何做出选择。顺从,意味着继续被压迫。反抗,要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沉默,可能永远失去改变的机会。忍耐,却看不到希望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潘恩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日复一日的压迫,冷漠的统治者,残酷的现实,足以让任何人放弃抗争。但潘恩选择了说出真相,选择唤醒人民,最后用这本小册子点燃了革命的火焰。
"一个诚实的人比所有加冕的恶棍更有价值",这样简单有力的语言在当时是多么勇敢。潘恩没有被恐惧压倒,没有被困难吓退。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一个事实:殖民地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勇气和智慧让我感到自豪。
书里的每一句话都像锤子一样敲在心上。潘恩没有用复杂的理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只是把事实摆在人们面前。他告诉人们,独立不是选择,而是必然。这种清晰的思想和坚定的立场,让我深深敬佩。
"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应当成为国王。"
《常识》的结尾没有让读者停留在愤怒和失望之中,而是引导人们思考政府的本质和权力的来源。前面的内容已经足够让人看清英国统治的不合理和压迫,就像一把刀插在胸口那样难受。作者这样写可能是想让人们明白反抗的正当性,同时给殖民地人民指出一条出路。但现实中又有多少殖民地能像美国那样成功独立呢?独立之后,美国建立了新政府,但普通人的权利仍然受到限制,妇女和黑人被排除在外,穷人也没有话语权。1787年宪法通过时,只有白人男性有产者才能投票。这本书点燃了革命的火焰,但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时隔两年再次翻开潘恩的《常识》,上一次接触还是在大学的政治学导论课上。记得当时教授将这本小册子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并列推荐,说这两本薄薄的著作改变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走向。我怀着敬畏之心翻开,却被其中直白犀利的文风震撼——这与我印象中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政治理论著作截然不同。
说来惭愧,当年读《常识》时我的注意力完全被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吸引,反而忽略了潘恩论证的精妙之处。直到最近在整理书房时偶然翻出这本旧书,才决定重新细读。这次阅读体验与初次截然不同,或许是因为这两年亲历了疫情下的种种社会变化,对"政府本质"这样的议题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与大多数政治理论著作相比,《常识》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可读性。潘恩摒弃了繁复的专业术语,用近乎口语化的表达阐述革命性观点。这种写作风格在当时堪称颠覆——想想看,霍布斯的《利维坦》或洛克的《政府论》是多么艰深。但潘恩证明了,深刻的思想不需要用晦涩的语言包装。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背后,是对读者智力的充分尊重,这种态度在今天尤为珍贵。
书中对君主制和世袭制的批判部分读来特别痛快。潘恩将君主制比作"穿上紫袍的蠢材",讽刺世袭制是"让蠢材世代相传的保障"。这些比喻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夸张,但在当时绝对是振聋发聩。特别有趣的是,潘恩用数学般的逻辑拆解世袭制的荒谬:如果第一代国王是贤明的,凭什么假定他的后代也必定贤明?这种论证方式既简单又致命,展现了潘恩作为政论家的独特才华。
重读时我特别注意了潘恩对政府与社会的区分。他将社会视为因人们需求而自然产生的良性结合,而政府则是必要的恶。这个观点放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疫情期间,我们见证了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强大,也目睹了政府权力的扩张。潘恩的洞见提醒我们思考:哪些事务真正需要政府干预?哪些应该留给社会自我调节?这种思考在当下尤为迫切。
当然,书中也有些观点经不起时间检验。比如潘恩对代议制政府的乐观预期,认为它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权力滥用问题。两个多世纪的政治实践证明,代议制同样可能产生腐败和低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潘恩在论证时表现出的务实态度——他承认没有完美的政府形式,只是在寻找"最可容忍的恶"。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值得当代政治理论家学习。
最让我个人共鸣的是潘恩对常识的推崇。他认为政治问题不应该被神秘化,普通人凭借常识就能做出正确判断。这种对平民智慧的信任在今天这个专家意见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疫情期间,我们目睹了太多"专家"的自相矛盾,而普通人的常识判断往往更可靠。潘恩提醒我们:在政治问题上,保持独立思考比盲目相信权威更重要。
与同时代的《独立宣言》相比,《常识》的修辞或许不够华丽,但它的力量恰恰来自这种朴素。杰斐逊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理想主义的宣言,潘恩则用具体的论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平等。读《常识》时,我总想象18世纪的普通工匠或农夫捧着这本小册子,突然意识到自己完全有能力理解并参与政治讨论——这种启蒙的力量,是潘恩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
重读过程中,我不时停下来思考:如果潘恩活在今天,他会如何看待社交媒体时代的政治话语?会如何评价当代民粹主义的兴起?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常识》提供的思考框架依然有用。它教会我们质疑权威,相信理性,以及最重要的——保持用常识看问题的勇气。
合上书页时,我意识到《常识》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影响,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可能性:政治讨论可以既深刻又通俗,既激情又理性。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思想贫乏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潘恩这样的声音——清晰、勇敢、接地气。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它不仅记录过去,更照亮当下。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