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勃朗宁传
知书房
罗伯特·勃朗宁传
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
发表书评
23-25📚……时隔三年重读勃朗宁生平,依然被其精神世界的复杂性震撼。2023年11月2日,阅读时恰逢BBC报道"剑桥大学发现勃朗宁未公开手稿,涉及对工业革命的尖锐批判"。这让我想起他总在诗作中展现的矛盾:既歌颂技术进步,又痛斥人文精神沦丧。
勃朗宁的《环与书》写于1868年,当时伦敦贫民窟儿童死亡率高达57%。他在长诗里描述贵妇人的珠宝时,突然插入"作坊里佝偻的脊背撑起整个帝国"。这种突兀的转折是他的典型风格。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大多回避社会现实,但勃朗宁坚持把工厂黑烟写进十四行诗。
他的婚姻也充满这种矛盾。1845年与伊丽莎白·巴雷特私奔时,他写给父亲的信里既有反抗的决绝,又保留着对家族礼仪的奇怪遵守。这种分裂感体现在《戏剧抒情诗》的每个角色身上。主教说着拉丁祷词却贪污善款,画家描绘圣母像时惦记模特的身体。
特别注意到1846年佛罗伦萨旅居时期。当时他妻子创作反奴隶制诗歌,自己却在笔记里纠结意大利面该放多少橄榄油。这种日常琐事与重大议题的并置,构成勃朗宁作品特有的真实感。他从不掩饰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手稿显示,勃朗宁晚年反复修改《阿索兰多》中的句子。把"上帝在天堂"改成"或许有上帝在天堂",最后定为"谁敢断言天堂的模样"。这种修改轨迹清晰呈现了其思想变化。比起丁尼生对信仰危机的逃避,勃朗宁选择直面疑问。
我在想,如果生活在勃朗宁那个充满偏见和限制的时代,我能像他一样保持对诗歌的热忱吗?能在旁人的嘲笑和质疑中坚持自己的创作吗?还会在一次次退稿后仍然相信文字的力量吗?
这本传记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人。他面对出版商的拒绝,面对评论家的恶评,面对读者的不理解,却始终没有放弃写作。他的诗句里没有抱怨,反而充满了对人性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勃朗宁用十四行诗表达爱情,用戏剧独白探索人性,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条条框框里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现代社会不也是这样吗?有多少人为了迎合主流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有多少创作者因为流量和点击量改变自己的风格?勃朗宁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自己可能很艰难,但值得。
前阵子看到网上讨论原创内容越来越少,大家都在复制热门话题。这让我想起勃朗宁当年坚持写别人看不懂的诗。现在看来,正是这些"看不懂"的作品成为了经典。创作不应该只为当下,更要为未来留下些什么。
勃朗宁的一生充满了自我陶醉和虚伪。他写了很多诗,但大部分都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他表面上追求艺术,实际上只关心名声。他对妻子伊丽莎白的感情也值得怀疑。他利用了她的才华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他在文学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投机取巧。这部传记美化了太多事实,没有揭露真相。勃朗宁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只是一个精明的机会主义者。他的作品缺乏真正的深度。这本传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过度吹捧的文人。
勃朗宁的一生被分割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作为诗人的勃朗宁,后半生是作为丈夫的勃朗宁。传记作者似乎更愿意描写后者,把诗人的才华归于勃朗宁,把婚姻的琐碎归于罗伯特。于是这本传记的任务变成了从世俗生活的角度讲述一个诗人如何被婚姻吞噬的过程。在我看来,诗歌创作才是勃朗宁最重要的部分,日常生活的细节不过是次要的补充。在婚姻生活的过程中,妻子的名声、家庭的琐事、社交的应酬,所有这些构成了勃朗宁后半生的主要内容。一个天才诗人逐渐沦为妻子的陪衬,演绎出令人惋惜的人生转向。
传记中关于"创作停滞"的说法让人怀疑。创作的停滞是因为婚姻的束缚,还是因为才思枯竭?如果婚姻真的扼杀了创作,我们又怎能相信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勃朗宁后期的诗作明显减少,质量也大不如前。传记作者试图用婚姻幸福来解释创作衰退,但这种解释显得过于简单。一个真正的诗人不会因为婚姻就放弃创作的热情。问题可能在于勃朗宁自己,而不在于婚姻。
勃朗宁的一生,是我们英国文学的骄傲!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