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红与黑
司汤达

红与黑

司汤达  

该小说讲述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长着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资聪颖,记忆超群,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贱的出身为耻。凭借熟记拉丁文圣经的资本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尔夫人家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并悄悄和德·瑞那尔夫人恋爱。他们的秘密恋情被市长知道后,于连不得不远走贝尚松神学院,一心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出人头地。因为院长主教之间的勾心斗角,于连离开神学院去了巴黎的木尔侯爵府,他非同寻常的才能与骄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玛特尔,于是与玛特尔小姐恋爱,于连的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此时侯爵收到德·瑞那尔夫人被迫誊写的一封揭发信,于连的梦想破灭。他到了维立叶尔的教堂向德·瑞那尔夫人开了两枪。于连被捕入狱。德·瑞那尔夫人买通狱吏,使于连免受虐待。得知原委,于连疯狂地爱上了德·瑞那尔夫人。于连被判死刑,他拒绝玛特尔和德·瑞那尔夫人为他上诉。于连受刑后,玛特尔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德·瑞那尔夫人三天后也离开了人世。 [1]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13670
如果爱情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在激情中保持清醒;那么野心教会我们的便是如何在虚伪中坚守本真。这部作品中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主人公;亦没有什么浪漫至死的爱情童话;既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历史变革;不但没有什么理想主义的英雄情怀;甚至没有什么绝对的是非对错。那些关于拿破仑时代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史诗也统统没有在此出现。对于很多全景式描绘复辟时期的小说而言,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平淡无奇。可它却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实主义杰作,由它开创的心理分析手法影响了后世无数作家。只因为这本书有着这样一个灵魂:他是用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目光剖析人性弱点的解剖师;他是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展现时代悲剧的见证者;他是在虚伪与真诚、野心与纯真之间痛苦挣扎的矛盾体。没有哪一部小说对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市侩,对底层青年的挣扎与沉沦能写得像《红与黑》那样入木三分,发人深省。"没有哪位作家曾像司汤达一样,如此精准而不留情面地将社会描写为名利场与竞技场。"他在书中对于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可谓细致入微,妙到巅毫。那些在沙龙里谈笑风生却各怀鬼胎的贵族;那些在教会中道貌岸然却争权夺利的神父;那些在爱情中权衡利弊的精明女子;那些在仕途上如履薄冰的野心家;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的小人物……他们是如此地真实,如此地栩栩如生,一切都仿佛正在我们眼前上演。这些复杂微妙的人性百态,司汤达都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纤毫毕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那种强烈的代入感,宛如读者自己亲历其中,既不像是旁观者冷眼相看,也不像是在阅读一份社会学调查报告。阅读这部小说有一种奇特的体验,仿佛你也会随时被卷入这场关于野心与尊严的角力,以一种难以预料的方式见证人性的复杂。 于连·索雷尔这个人物之所以令人难忘,在于他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被撕裂的一代"。他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也不是简单的反面角色。他渴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却又不得不依附于他所鄙视的权贵;他追求真挚的爱情,却又将感情作为晋升的阶梯;他蔑视上流社会的虚伪,却又不得不模仿他们的言行。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让读者在厌恶其某些行为的同时,又不得不对他产生某种同情。司汤达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展现了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人,更揭示了人如何在环境中保持最后的尊严。当于连在法庭上那段震撼人心的独白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野心家的末路,更是一个觉醒的灵魂最后的抗争。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红与黑》超越了单纯的批判现实主义,成为了一部探讨人类永恒困境的哲学之作。 小说中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描写,实则蕴含着惊人的现实穿透力。德·瑞那夫人修剪玫瑰时的心不在焉,玛蒂尔德小姐阅读卢梭时的青春躁动,德·拉莫尔侯爵书房里的政治密谋,神学院里明争暗斗的晋升之路……这些场景之所以令人过目难忘,是因为它们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更揭示了超越时空的人性真相。司汤达的笔触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表象之下的真实。他没有刻意美化任何人物,也没有刻意丑化任何群体,而是以近乎冷酷的客观态度,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这种写作态度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震撼力。 作为读者,我们很难不被这部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洞见所打动。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命运如何被时代所裹挟,又如何被自己的选择所定义。它让我们思考,在理想与现实、真诚与虚伪、尊严与妥协之间,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抉择。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性中最本质、最永恒的部分。《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关于19世纪法国社会的小说,更是一面映照人类灵魂的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3521
"对于一个二十岁的青年来说,对世界的憧憬和自我的期待远超过世上的任何事物。"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3092
这部在七月革命前夕问世的杰作,以惊人的洞察力剖开了复辟王朝的社会肌理。司汤达用外科手术刀般的笔触,通过于连这个木匠之子的命运轨迹,将教会、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虚伪面具层层剥落。那些精心设计的沙龙对话,那些充满算计的心理独白,特别是于连在雷纳尔夫人与玛蒂尔德小姐之间周旋的段落,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令人窒息的阶级压迫。 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顿喘息——不是为于连的野心感到不适,而是惊觉自己竟在这个小职员身上看到了现代人的影子。当他在法庭上说"我不过是个反抗自己卑贱命运的乡下人"时,两百年前的控诉至今仍在回响。司汤达对人物心理的显微镜式描写,让每个章节都像在解剖当代社会的病灶。 最震撼的是这种"真实"带来的痛感:我们嘲笑于连的虚荣,却不得不承认,在阶层固化的今天,多少人依然在重复着他的悲剧。这部小说像一面魔镜,既照见19世纪法国的脓疮,也映出当下社会的暗斑。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8530
"对于一个二十岁的青年来说,他对世界的憧憬,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是压倒一切的。" ——司汤达《红与黑》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5244
"一个幸运的情人,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里,往往比一位国王还要富有。"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