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知书房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亨利·菲尔丁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
发表书评
这个被放逐的孩子让我想起每个人生命中的漂泊时刻。汤姆·琼斯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在道德与欲望间的摇摆不定。他的荒唐与真诚同样动人,那些被鄙夷的过失里藏着最真实的生命力。在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他用热忱的心证明:一个被社会抛弃的灵魂,依然能绽放出人性的光彩。当他在旅途尽头找回自我时,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跌跌撞撞的成长轨迹——所有的错误与救赎都是通往完整的必经之路。
好一部人间喜剧!菲尔丁笔下的汤姆·琼斯仿佛当年隔壁家那个让你又爱又恨的毛头小子,十八世纪的英国乡间在他笔下活了起来。那些看似荒唐的冒险背后,藏着作者对人性的宽容理解——谁年轻时没犯过傻呢?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又突然心头一热。贵族与平民、真诚与虚伪,这些永恒命题被他用最鲜活的市井语言娓娓道来,连道德说教都透着酒馆里讲故事般的亲切劲。特别着迷他打破第四面墙的写法,仿佛作者就坐在对面和你碰杯闲谈,三百年前的文字至今仍冒着热乎气。合上书才惊觉,我们何尝不都是带着瑕疵前行的"汤姆·琼斯"?
这部18世纪的"名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菲尔丁塑造的汤姆·琼斯看似风流倜傥,实则是个道德败坏的浪荡子。作者用幽默粉饰人物的放荡行为,把不负责任的滥情美化成"率真天性"——这种价值观放在今天简直令人震惊。故事里处处可见对女性的物化描写,那些被汤姆欺骗的姑娘们不过是情节发展的工具人罢了。虽然小说在叙事技巧上确有创新,但骨子里的男权思想和道德双标实在让人难以苟同。说真的,与其浪费时间去读这种过时的"经典",不如看看现代作家笔下更健康的两性关系描写。
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像一锅热气腾腾的杂烩汤,食材丰富却失了火候。作者试图用十八世纪伦敦的市井烟火熬煮一出道德寓言,却总让人闻到一丝说教过头的焦糊味。那些刻意安排的巧合如同舞台上的机关陷阱,每个翻板都精准得令人发笑——汤姆总能在关键时刻撞见失散多年的亲人,或是意外获得证明清白的信件,这种机械降神式的叙事让整部作品透着股匠气。
作为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确铺就了现实主义的长路,但这条路上布满的却是作者那双过于明显的推手。菲尔丁像极了酒馆里醉醺醺的说书人,既要观众为浪子回头鼓掌,又忍不住跳出来指点每个情节的道德寓意。那些夹在叙事间的议论章节,活像塞在喜剧幕间的道德训诫文,把本该流动的故事切成支离破碎的片段。
最令人不适的是它对女性角色的处置。无论是圣女般的索菲娅,还是放荡的沃特斯太太,都像是从道德手册里剪下来的纸片人。当汤姆在两张极端对立的女性画像间来回摇摆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人性,而是清教徒式的二元审判。三百年后再看这部"伟大传统"的起点,与其说它是活着的经典,不如说是文学博物馆里那具标着"英国小说始祖"的标本——值得瞻仰,但已很难让人心跳加速。
汤姆·琼斯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是个弃儿,从小受尽白眼。但好在他天性乐观,心地也不坏。他爱上的姑娘苏菲亚是地主家的女儿,这注定是场艰难的恋爱。他被人陷害,被赶出家门,四处流浪。一路上他遇到好人,也遇到坏人。他犯过错,也做过好事。最后真相大白,他和苏菲亚终成眷属。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冒险,有苦有甜,重要的是保持善良的本性。菲丁尔写得很真实,没有刻意美化什么。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