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金融家
金融家

金融家

西奥多·德莱塞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根据浮夸的金融家 CT Yerkes 的一生,Dreiser 对无良大亨 Cowperwood 的刻画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每笔巨额财富的背后都有犯罪。你读德莱瑟并不是为了文学技巧,但他巨大的强度和敏锐的新闻眼光赋予了这幅肖像强有力的现实。 续集《泰坦》也已推出。
更多
书评  · 1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81825
时隔两年再次翻开德莱塞的《金融家》,上次读这本书还是在大学选修美国文学史的时候。当时教授把德莱塞和马克·吐温放在一起讲,说他们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但说实话,我更喜欢马克·吐温那种带着幽默的讽刺。德莱塞的文字就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直白得让人不适。 记得当时课程要求读《嘉莉妹妹》和《金融家》二选一,我鬼使神差选了这本。结果读到一半就放弃了,倒不是因为难读,而是主角考珀伍德那种赤裸裸的野心让我浑身不舒服。这次重读是因为看了《大空头》后突然对美国金融史产生了兴趣,想着或许该给德莱塞一个机会。但不得不说,读完后的感受比上次更糟。 先说这本书最让我反感的地方——德莱塞塑造的考珀伍德简直就是个金融界的弗兰肯斯坦。作者用近乎崇拜的笔调描写这个人物如何精明强干、如何深谙金融游戏的规则,却又想让我们相信这是个悲剧性的批判对象。这种分裂感贯穿全书,就像德莱塞在说:"看啊,这个金融恶魔多么厉害!"然后转头又暗示"但你们不该学他"。拜托,当你把掠夺写得如此充满魅力时,批判的力度早就被消解殆尽了。 最讽刺的是书中对1871年芝加哥大火的描写。德莱塞把这场灾难写成考珀伍德的人生转折点,仿佛天灾都在为这个金融投机者铺路。考珀伍德趁机低价收购债券大发横财的段落,读起来简直像在欣赏一场精心策划的魔术表演。德莱塞的笔触越冷静,这种描写的道德冲击力就越强——但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他想要的效果。 人物塑造方面,《金融家》比《嘉莉妹妹》退步不少。考珀伍德的妻子莉莲完全是个纸片人,她存在的意义似乎只是为了衬托丈夫的冷酷无情。而情人艾琳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恋爱脑的傻白甜,每次出场都在重复"噢,弗兰克"这样的台词。德莱塞对女性角色的处理向来饱受诟病,但在这本书里简直变本加厉。 不过必须承认,德莱塞对金融操作的描写确实精彩。股票操纵、债券收购、幕后交易...这些细节之精确,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亲自参与过华尔街的勾当。特别是考珀伍德与银行家们周旋的章节,比任何商学院案例都更生动地展示了资本的残酷逻辑。但问题在于,德莱塞似乎沉迷于这种技术性描写,以至于忘记了小说应有的道德维度。 与《嘉莉妹妹》相比,《金融家》缺少了那种令人心碎的共情力。嘉莉的堕落至少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挤压下普通人的无奈,而考珀伍德的发迹史更像是一部冰冷的成功学手册。德莱塞想批判美国梦的虚假性,结果却创造了一个让无数野心家心驰神往的金融神话。这种创作意图与实际效果的背离,可能是这本书最大的败笔。 最让我不适的是结尾的处理。考珀伍德在金融危机中破产,德莱塞似乎想以此证明"恶有恶报"。但仔细想想,这个结局与其说是道德审判,不如说是技术性失误——考珀伍德只是算错了时间点,而不是价值观出了问题。这样的"惩罚"根本谈不上任何批判力度,反而暗示着:只要时机把握得当,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正当。 重读过程中我不断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时那些华尔街银行家的嘴脸。一个世纪过去了,考珀伍德们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德莱塞如果活到今天,恐怕会绝望地发现,他笔下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成了人人向往的成功模板。这种可怕的预见性,或许才是《金融家》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说到底,我不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它太"好"了——好到让邪恶显得如此迷人。德莱塞用显微镜般的精确记录了一个金融掠夺者的发家史,却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美化了掠夺本身。这种创作上的悖论,使《金融家》成为了一部危险的作品:它既是对资本罪恶的控诉,又可能成为野心家的教科书。 合上书页时,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学时读不下去。不是因为难以理解,而是因为太过理解——理解到看见了自己内心那个可能的考珀伍德。这种令人不安的自我投射,才是德莱塞小说最可怕的魔力。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3540
"金钱永不眠,但金融家更需清醒。"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金融家》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