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81825
2025年09月04日
时隔两年再次翻开德莱塞的《金融家》,上次读这本书还是在大学选修美国文学史的时候。当时教授把德莱塞和马克·吐温放在一起讲,说他们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但说实话,我更喜欢马克·吐温那种带着幽默的讽刺。德莱塞的文字就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直白得让人不适。 记得当时课程要求读《嘉莉妹妹》和《金融家》二选一,我鬼使神差选了这本。结果读到一半就放弃了,倒不是因为难读,而是主角考珀伍德那种赤裸裸的野心让我浑身不舒服。这次重读是因为看了《大空头》后突然对美国金融史产生了兴趣,想着或许该给德莱塞一个机会。但不得不说,读完后的感受比上次更糟。 先说这本书最让我反感的地方——德莱塞塑造的考珀伍德简直就是个金融界的弗兰肯斯坦。作者用近乎崇拜的笔调描写这个人物如何精明强干、如何深谙金融游戏的规则,却又想让我们相信这是个悲剧性的批判对象。这种分裂感贯穿全书,就像德莱塞在说:"看啊,这个金融恶魔多么厉害!"然后转头又暗示"但你们不该学他"。拜托,当你把掠夺写得如此充满魅力时,批判的力度早就被消解殆尽了。 最讽刺的是书中对1871年芝加哥大火的描写。德莱塞把这场灾难写成考珀伍德的人生转折点,仿佛天灾都在为这个金融投机者铺路。考珀伍德趁机低价收购债券大发横财的段落,读起来简直像在欣赏一场精心策划的魔术表演。德莱塞的笔触越冷静,这种描写的道德冲击力就越强——但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他想要的效果。 人物塑造方面,《金融家》比《嘉莉妹妹》退步不少。考珀伍德的妻子莉莲完全是个纸片人,她存在的意义似乎只是为了衬托丈夫的冷酷无情。而情人艾琳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恋爱脑的傻白甜,每次出场都在重复"噢,弗兰克"这样的台词。德莱塞对女性角色的处理向来饱受诟病,但在这本书里简直变本加厉。 不过必须承认,德莱塞对金融操作的描写确实精彩。股票操纵、债券收购、幕后交易...这些细节之精确,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亲自参与过华尔街的勾当。特别是考珀伍德与银行家们周旋的章节,比任何商学院案例都更生动地展示了资本的残酷逻辑。但问题在于,德莱塞似乎沉迷于这种技术性描写,以至于忘记了小说应有的道德维度。 与《嘉莉妹妹》相比,《金融家》缺少了那种令人心碎的共情力。嘉莉的堕落至少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挤压下普通人的无奈,而考珀伍德的发迹史更像是一部冰冷的成功学手册。德莱塞想批判美国梦的虚假性,结果却创造了一个让无数野心家心驰神往的金融神话。这种创作意图与实际效果的背离,可能是这本书最大的败笔。 最让我不适的是结尾的处理。考珀伍德在金融危机中破产,德莱塞似乎想以此证明"恶有恶报"。但仔细想想,这个结局与其说是道德审判,不如说是技术性失误——考珀伍德只是算错了时间点,而不是价值观出了问题。这样的"惩罚"根本谈不上任何批判力度,反而暗示着:只要时机把握得当,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正当。 重读过程中我不断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时那些华尔街银行家的嘴脸。一个世纪过去了,考珀伍德们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德莱塞如果活到今天,恐怕会绝望地发现,他笔下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成了人人向往的成功模板。这种可怕的预见性,或许才是《金融家》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说到底,我不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它太"好"了——好到让邪恶显得如此迷人。德莱塞用显微镜般的精确记录了一个金融掠夺者的发家史,却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美化了掠夺本身。这种创作上的悖论,使《金融家》成为了一部危险的作品:它既是对资本罪恶的控诉,又可能成为野心家的教科书。 合上书页时,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大学时读不下去。不是因为难以理解,而是因为太过理解——理解到看见了自己内心那个可能的考珀伍德。这种令人不安的自我投射,才是德莱塞小说最可怕的魔力。
金融家
知书房
金融家
西奥多·德莱塞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一颗简单的心
知书房
一颗简单的心
居斯塔夫·福楼拜 著
《一颗简单的心》是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它是居斯塔夫·福楼拜晚年写的短篇小说集《三故事》其中一篇,也是作者最为杰出的短篇。它写一名女仆平凡而感人的一生。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塑造了一个朴实动人的劳动妇女形象,展现了她美好善良的心灵和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师
知书房
教师
夏洛蒂·勃朗特 著
《教授》是夏洛特·勃朗特斯的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大胆地扮演了一个男人威廉·克里姆斯沃斯的声音和意识。就像简·爱一样,他没有父母;就像《维莱特》中的露西·斯诺一样,他离开了英国的确定性,在布鲁塞尔开创了生活。但作为一个男人,威廉拥有行动自由,作为一名作家,勃朗特也相应地获得了解放,探索了权力与之间的关系。威廉的第一人称叙述揭示了他对他任教的女子学校的主导的吸引力,这些女校长在学校的“秘密花园”中上演。与此相平衡的是他与他的一位学生弗朗西斯·亨利 (Frances Henri) 的更温和的关系,其中掌握和服从相互作用。《教授》是在夏洛特·勃朗特斯去世后才出版的;今天,它让我们对她至高无上的创造性想象力的最初激荡有了迷人的见解。
堂吉诃德(第一部)
知书房
堂吉诃德(第一部)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著
西班牙拉曼查地方有一位乡绅,酷爱骑士小说,终日捧读,手不诗卷,最后读昏了头脑,竟异想天开,想要做一名游侠骑士,锄强扶弱,行侠仗义,闯荡天下,便自称堂吉诃德,并说服村上一位农夫做他的侍从,乘马持矛,踏上冒险之途。 堂吉诃德满脑子都是骑士书中的人和事,所以,在他的眼中,妓女是贵妇,客栈为城堡;他同风车厮杀,将羊群视为军队;闹了许多笑话,出尽了洋相。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持自己的理想,直到一命归西。 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潘沙主仆二人,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个追求理想,一个非常现实,两者形成强烈对比,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又象征人的双重性: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此,使作品具有普遍和永恒的意义。
精选书评
知书客765414
这本小说写得很好。故事讲了一个商人怎么在金融界混。情节不复杂,但能让人想很多。德莱塞把人物写得很真实,看着看着就会觉得他们就在身边。书里的道理很实在,对现在也有用。读起来不费劲,但看完会记住很久。推荐给想了解商业和人性的人。
金融家
知书房
金融家
西奥多·德莱塞
知书客419111
我读《红字》的时候感觉很困惑。海丝特明明是被压迫的,为什么最后反而成为最坚强的人?丁梅斯代尔一直藏着秘密,他为什么不肯说出来?珠儿这个孩子看起来很古怪,她到底在想什么?整个故事让人看不懂正义在哪边。每个人都在受苦,可是没有人能真正解脱。最后牧师死了,海丝特还是戴着红字,这个结局太让人难受了。
红字
知书房
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知书客921430
我读了《红字》,感觉很不舒服。这本书讲了一个女人因为通奸被惩罚,一直戴着红字。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公平。女主角海斯特被社会排斥,但她其实很坚强。其他人对她很残忍。书里的宗教和法律显得虚伪。我不喜欢这种压抑的故事。人犯错应该有机会改正。这本书让我觉得世界很冷酷。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红字
知书房
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