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八义
知书房
小八义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这本书讲了很多英雄好汉的故事。这些故事看起来热闹,但仔细一想,问题很多。书中的人物动不动就杀人放火,还说是替天行道。这种做法真的对吗?官府腐败是该反抗,但用暴力解决问题只会让情况更糟。书里把梁山好汉写得像英雄,实际上他们很多行为就是土匪。比如为了逼人上梁山,他们经常滥杀无辜。这种做法跟贪官有什么区别?书里还强调兄弟义气,但这种义气经常是非不分。为了兄弟情谊,什么坏事都敢做。这种江湖义气真的值得提倡吗?书中的女性角色要么是祸水,要么是工具人。这种描写对女性很不公平。整本书都在美化暴力,宣扬以暴制暴。这种思想对普通百姓真的有好处吗?
从《小八义》中读来,随着阅历的加深,越发体会到这部侠义小说的独特魅力。八个出身各异的英雄好汉,在乱世中坚守道义,这种肝胆相照的情谊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却能在关键时刻为兄弟两肋插刀,这种真实的人性刻画让人动容。
想到梁山好汉的故事,总觉得《小八义》更接地气。这些市井英雄没有惊天动地的抱负,却能在平凡中见真情。特别是看到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时,总能唤起心中的热血。这种侠义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
虽然故事发生在古代,但其中为人处世的智慧至今受用。在利益至上的今天,重读这些快意恩仇的故事,反而让人对人性多了几分信心。每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一口气翻完《小八义》,反而不知该如何评价这部所谓的侠义经典。表面看是梁山好汉的续篇,骨子里却透着股说不出的别扭。要说它继承了《水浒传》的血脉,总觉得像是远房亲戚硬要挤进族谱,刻意得让人发笑。故事里那些侠客义士,个个挂着"替天行道"的名头,行事却总带着市井说书人的油滑气。尤其那个"八义"的名号,像是生怕读者记不住似的,反复念叨得人耳朵起茧。
文字更是透着一股子匠气。作者显然熟读《水浒》,却只学来些皮毛功夫。写打斗便是一连串的"但见""怎见得",活像街头卖艺的把式;写人物就堆砌"豹头环眼""虎背熊腰"的老套词儿,连市井无赖都要安上个"铁臂猿"的诨名。最可笑的是那些突然冒出来的说唱词,生生把叙事节奏切得七零八落,倒像是茶馆里说书先生怕听众走神,临时加的水词儿。
要说它全然无用倒也不尽然。那些程式化的打斗描写,恰好暴露了明清侠义小说的通病——把江湖义气熬成了一锅烂俗的鸡汤。八个人物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连性格都懒得仔细雕琢,反正套上"义"字招牌就能蒙混过关。这般偷懒的写法,倒让我想起如今网络小说批量生产的套路,可见商业写作的痼疾,早在几百年前就埋下了病根。
《小八义》真的配得上这么高的评价吗?
"英雄不怕出身低,小八义虽出身贫寒,却凭着侠肝义胆闯出一片天地。"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