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镜花缘
镜花缘
李汝珍

镜花缘

李汝珍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也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妇女问题。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45791
许久不曾翻开这样充满奇幻色彩却又暗藏机锋的古典小说了。这次偶然拾起《镜花缘》,本是冲着它"古典版《格列佛游记》"的名头,不料却在光怪陆离的海外奇谈背后,读出了几分令人不快的酸腐气息。 那些所谓的君子国、女儿国,初看惊艳,细品却令人不适。李汝珍笔下构建的乌托邦,处处透露着文人式的天真与傲慢。特别是对女性角色的塑造,看似给予她们超凡的地位与能力,实则不过是把她们装进另一个精致的牢笼——要么是满口经纶的才女,要么是恪守妇道的淑女。这种看似进步的性别观,本质上仍是男性视角下对女性价值的粗暴定义。 更令人失望的是书中那股挥之不去的道德说教味。每个奇遇都像是一堂拙劣的伦理课,作者急不可耐地跳出来指点江山。唐敖一行每到一国,就要上演一场"礼乐教化"的戏码,仿佛中华文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种文化优越感在今天看来尤其刺眼,与其说是展示文明自信,不如说是暴露了封闭自大的心态。 最可笑的是那些所谓的讽刺。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评流于表面,对官场腐败的揭露更像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全书充斥着落第文人的怨怼与幻想,既想批判现实,又舍不得功名利禄。这种矛盾让整部作品显得格外虚伪——就像一个人一边痛骂筵席的奢靡,一边又偷偷往怀里揣点心。 不过平心而论,书中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仍有其价值。海外各国的奇风异俗,各种匪夷所思的发明创造,确实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只可惜这些闪光点都被包裹在厚厚的道德说教中,就像一颗明珠被埋在了陈年的八股文章里。 读罢掩卷,不禁在想:如果作者能把说教的精力都用在故事创作上,如果能把道德评判换成更真诚的人性观察,这部作品或许真能成为一部伟大的寓言。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面对这部充满矛盾的文本——它既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又暴露了封建文人的局限;既渴望突破传统,又被传统牢牢束缚。这种撕裂感,或许才是《镜花缘》留给当代读者最真实的启示。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4715
《镜花缘》?无聊透顶!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6544
三十岁那年重读《镜花缘》,恍然惊觉这看似荒诞的海外游记,实则是用稗官野史的笔法写尽人间百态。李汝珍用三十年的光阴构建这个虚实相生的世界,我却在而立之年才读懂其中暗藏的机锋——那些双面国、女儿国的奇谈,何尝不是对现世最尖锐的讽喻?世人总道此书是消遣之作,却未见作者在嬉笑怒骂间,早已将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别桎梏的荒谬尽数道破。我既无法像唐敖那般超然物外,也做不到林之洋的随遇而安,只能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借着书中那些光怪陆离的镜像,照见自己进退维谷的处境。好的作品从来如此,初读只见皮相,再读得见筋骨,三读才能窥见其中魂魄。《镜花缘》最妙处,正在于它用志怪的糖衣,包裹着疗愈世道人心的苦药。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5942
有人从《镜花缘》中看到天马行空的奇幻想象,有人关注其中对科举制度的讽刺。我读这本书时,感觉作者李汝珍通过唐敖的海外游历,展现了一个充满隐喻的世界。书中描写的海外诸国,其实是现实社会的镜像。它用虚构的故事反映真实的困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面镜子。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其中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呈现。在当代社会,这种批判精神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9518
李汝珍的《镜花缘》真是奇书!唐敖海外游历的奇幻见闻,处处透着文人的浪漫想象,却又暗含对现实的讽喻。女儿国的反串尤其精彩,须眉男子困守闺阁的情节,把当时社会的性别不公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叹服的是百花仙子转世的设定,将才女群像与科举仕途勾连,道尽文人心中块垒。这般天马行空的笔法,比《聊斋》更见胸襟,比《西游》更具深意,堪称清代小说中独树一帜的明珠。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