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东游记
东游记
吴元泰

东游记

吴元泰  

又名《东游记上洞八仙传》、《八 仙出处东游记》、《东游八仙全出身传》。章回长 篇小说。明吴元泰著。二卷。五十六回,别本 四十五回。叙八仙故事。各有出身,铁拐李玄, 魂随老君游西,身被徒弟杨子焚毁,依附饿莩 之尸,故蓬首垢面,坦腹跛足。钟离权为汉朝大 将,后弃官学道,成仙。蓝采和乃赤脚大仙降 生,常赤一足,遇铁拐被度化成仙。张果原为白 蝙蝠,受天地之气,日月之精,后入仙班。吕洞 宾乃华阳仙人后身,两举进仕不第,被钟离点 化为仙。曹国舅因恶其弟仗势欺人,散尽家财, 被钟离、吕仙引入仙班。八仙赴王母蟠桃会,乘 兴过海,各显神通,战胜龙王所设种种阻碍,请 齐天大圣、如来、观音、老君讲和。此书先叙八仙 出身,后叙八仙战龙王,尤为精采。有明余文台刊 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嘉庆十六年(1811)本,道 光十年(1830)致合堂《四游全传》合刊本。上海古 典文学出版社《四游记》合刊本,1956年出版。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96776
神仙打架?就这?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6439
仙人打脸,打得真疼。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4330
读《东游记》的时候总觉得很迷茫。这本书讲八仙成道的故事,但看着看着就发现里面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神仙说要超脱凡尘,可他们自己却经常干预人间的事。吕洞宾度化凡人,铁拐李治病救人,这到底是出世还是入世?让人想不明白。 书里说修道要清静无为,可八仙个个都带着法宝。这些法宝能移山倒海,能起死回生,这不还是在追求力量吗?真正的无为应该是连法宝都不要才对。但他们又确实在做好事,治病救人,惩恶扬善。这种矛盾让人困惑。 八仙之间的关系也很奇怪。他们说是同道,可经常互相斗法。韩湘子和蓝采和就总在较劲,何仙姑和曹国舅也有过节。修道的人不是应该心平气和吗?为什么还会为小事争执?这些细节让人觉得修道好像没那么简单。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成仙的标准。张果老整天骑个毛驴,汉钟离挺着大肚子,他们怎么就成仙了?普通人要经历多少磨难才能得道,可书里的神仙好像都很随性。这让人怀疑修道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书里还经常提到劫数。神仙也要渡劫,躲不过就会形神俱灭。既然修道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修?做个凡人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不好吗?这些问题越想越让人迷茫。 八仙的故事看似热闹,可仔细想想都是悲剧。他们帮了那么多人,最后自己还是要面对天劫。铁拐李的瘸腿,汉钟离的大肚子,好像都在说神仙也不完美。读完之后反而觉得当个普通人可能更好。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4347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东游记》这部明代吴元泰所著的神魔小说,以八仙得道成仙的故事为主线,将道教思想与民间传说熔于一炉,构筑了一个瑰丽奇幻的仙侠世界。这部作品不仅是道教文学的重要代表,更是一部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寓言集。读来令人神游太虚,却又处处可见现实人生的影子。 吕洞宾在终南山得遇钟离权点化时,曾写下"黄粱未熟荣华尽,世事如棋局局新"的诗句。这让我想到现代人常陷于功名利禄的追逐,却不知人生如梦。八仙各自不同的成道经历,恰如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铁拐李以残疾之身证道,何仙姑以凡女之姿登仙,都在诉说着"道不远人"的真理。正如《道德经》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修道不必远求,就在日常起居之间。 最令我动容的是八仙过海时各显神通的场景。张果老倒骑毛驴,汉钟离摇着芭蕉扇,韩湘子横吹玉箫,这种看似戏谑的表象下,藏着深刻的修行智慧。老子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的道法自然,往往以最朴拙的方式呈现。这让我想起当代社会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反不如八仙这般返璞归真来得透彻。 书中"八仙庆寿"的典故尤为发人深省。当八仙赴蟠桃会途中救济穷苦百姓时,蓝采和说:"济世利人,仙家本分。"这句话如清泉涤心。修仙不是为了长生久视,而是为了普度众生。这种思想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不谋而合。我在读这段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在追求个人成就时,忘记了服务他人的初心。 《庄子》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八仙游戏人间的方式,正是这种境界的生动体现。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点化柳树精;韩湘子度化韦驮天,这些故事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而在红尘。每次重读这些情节,都让我对"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有了新的领悟。 书中对"贪嗔痴"三毒的刻画尤为警醒。龙太子因贪图八宝引发争端,最终自食其果。这让我联想到《易经》"亢龙有悔"的卦象。作者通过神话故事,将"知足常乐"的道理演绎得淋漓尽致。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多少人像龙太子般为外物所困,读此当深自警醒。 最耐人寻味的是八仙各自的法器象征。铁拐李的葫芦装的是救济世人的丹药,何仙姑的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曹国舅的玉板代表清廉正直。这些法器不仅是神通工具,更是修行境界的外化。每次细品这些细节,都惊叹于作者将深奥道义具象化的匠心。 《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八仙故事表面热闹非凡,内核却是对清净本心的追寻。当我读到蓝采和"踏歌而行"的洒脱,汉钟离"醉卧白云"的逍遥,总不禁莞尔——这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状态吗?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尤其珍贵。 掩卷沉思,八仙故事之所以流传六百余年而不衰,正因为其中蕴含的智慧超越时空。无论是吕洞宾的"度人先度己",还是张果老的"顺其自然",都在提醒我们:修道不必拘泥形式,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澄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东游记》犹如一剂清凉散,让人在纷扰中找回内心的安宁。每次展读,都如饮甘露,余味悠长。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5943
刷短视频时偶然滑到一本叫《东游记》的古籍推荐,原本以为是类似八仙过海的神怪小说,随手点开却发现是个意外的惊喜。这部明代作品由二十余篇游记组成,看似零散却自成脉络,详细记录了作者从江南到滇南的万里行程。最打动我的是书中那些如今已消失的驿站名、渡口名,还有对各地风物的白描——这些文字就像时空胶囊,封存着四百年前中国南方最真实的生活气息。 翻阅时总忍不住猜想作者身份。书中对官道里程、驿站接待规格的记载精确到令人咋舌,对各地物产价格的描述堪比现代市场调研报告。这哪是普通文人的游记?分明是带着任务出行的官员笔记。后来查资料才印证我的猜测,作者王士性果然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难怪连每个驿站的马匹数量都写得一清二楚。这种带着明代公务员视角的旅行记录,比纯粹的风月文字更有历史嚼劲。 特别着迷书中关于饮食的记载。写到在沅州吃到的"金丝鱼脍",说要用"新汲井水拔其腥",这做法和现在贵州的酸汤鱼异曲同工;描写大理的"乳线"时强调"非凝脂不成",活脱脱是今天云南乳扇的前身。但更多菜名就像密码——"雪霞羹"到底是芙蓉花煮豆腐还是别的什么?这种古今饮食的若即若离感,比穿越剧里动不动就出现现代美食的桥段真实得多。 最近正好在看《徐霞客游记》的解说节目,两本书的对照阅读意外碰撞出火花。王士性笔下"自辰溪至镇远,舟行五日"的路线,与徐霞客"泛舟潕水,三日抵旧州"的记载互为印证;而《东游记》里"贵阳城西有泉百余"的描写,又在《徐霞客游记》的"黔游日记"中找到佐证。这种不同文本间的互文阅读,就像拿着多张古地图拼凑完整疆域,比单看一本书更有探秘的乐趣。 最触动的是作者记录市井百态时的笔调。写昆明街头的缅甸珠宝商人,笔触冷静得像海关报告;但写到在永昌府遇见流离失所的少数民族时,又流露出罕见的悲悯。这种矛盾感恰恰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真实面貌——既是体制内的观察者,又是会为民生蹙眉的读书人。书中那些关于云南银矿、贵州水银的记载,现在读来简直像一份明代经济调查报告。 掩卷时突然想到,王士性写下这些文字时,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正在绘制《坤舆万国全图》。两个同时代人用不同方式记录着世界,而《东游记》里那些如今已成古迹的驿站、消失的渡口,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万国全图"?书中最后写到重返南京时"秦淮灯火如旧",可我们都知道,几十年后这片繁华就将毁于战火。这种藏在平静叙述下的历史沧桑感,让四百年前的文字至今读来仍会心头一颤。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