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皮埃尔与让
皮埃尔与让

皮埃尔与让

居伊·德·莫泊桑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皮埃尔与让》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80年代的勒阿弗尔,讲述了两个兄弟的其中一个,发现自己是母亲前情人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后,展开的故事。 它标志着法国小说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被公认为是对孝顺、嫉妒等情感的经典研究,巧妙地探索了家庭生活的复杂性。
更多
书评  · 2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11784
在莫泊桑冷静而精准的笔触下,《皮埃尔与让》这部看似简单的家庭伦理小说,实则蕴含着令人心惊的心理深度。那个阴郁的勒阿弗尔港,潮湿的海风裹挟着人性的暗流,将一对兄弟的命运推向不可预知的深渊。莫泊桑用他标志性的手术刀般的笔法,剖开了中产阶级家庭光鲜外表下溃烂的伤口。 这部作品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其叙事节奏的精确控制。开篇那场看似平常的家庭聚餐,随着父亲宣布遗产分配的细节,如同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莫泊桑不紧不慢地描绘着皮埃尔表情的细微变化,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怀疑如何在主人公心中生根发芽。这种心理描写的高超技巧,使整部小说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张力。我特别注意到,当皮埃尔独自在港口徘徊时,莫泊桑将外部环境与人物内心完美融合——灰暗的天空、咸腥的海风、晃动的船影,都成为主人公内心风暴的外化。 小说中那个突如其来的遗产继承问题,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人性的种种面相。老罗兰的遗嘱成为测试每个家庭成员道德底线的试剂。莫泊桑对人物反应的描写极具层次感:母亲惊慌失措的辩解、父亲故作镇定的掩饰、让看似无辜的困惑,以及皮埃尔逐渐失控的愤怒。这些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让简单的遗产纠纷上升为对人性的深刻拷问。我不禁想起现实生活中的类似场景,遗产分配往往能揭开家庭最脆弱的那层伪装。 莫泊桑对皮埃尔这个人物的塑造堪称经典。这位不得志的医生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最矛盾的情感——对亲人的爱与恨可以如此纠缠不清。当他发现弟弟让可能是母亲私生子的蛛丝马迹时,那种既想证实又害怕证实的心理挣扎,被描写得令人心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皮埃尔在咖啡馆偶遇父母旧友的场景,那个老人无意间透露的只言片语,如同锋利的刀片,缓慢而残忍地割开家庭和睦的表象。这种叙事手法展现了莫泊桑对生活细节的惊人把控力。 小说中母亲这个角色也值得深思。她表面上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却在年轻时有过不为人知的秘密。莫泊桑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内心活动,而是通过她面对质问时颤抖的双手、躲闪的眼神,让读者自行拼凑真相。这种留白的艺术反而产生了更强烈的冲击力。我不由得思考:每个人是否都有权保留自己的秘密?家庭关系的真相是否总是值得追寻? 《皮埃尔与让》最令人叹服的是其结局的处理。没有戏剧性的冲突爆发,没有道德说教,只有皮埃尔选择默默离开的黯然背影。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留下了太多思考空间:皮埃尔是逃避还是解脱?让会如何面对这个家庭秘密?母亲余生将如何自处?莫泊桑拒绝给出简单答案,这种克制反而让小说的余韵更加悠长。 重读这部作品,我惊讶于莫泊桑如何能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构建出这般丰富的人性图景。他像一位冷静的解剖师,将人类情感中最隐秘的角落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皮埃尔与和平》或许没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但它对人心的探查之深、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之准,使其成为法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宝。每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引发新的思考——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3685
太平淡,缺乏戏剧张力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742
2025年第十五本书。人到中年,总会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时刻被文字击中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读莫泊桑的《皮埃尔与让》时,那种被命运捉弄的无力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看着皮埃尔从最初的怀疑到最终的崩溃,看着让在真相面前手足无措的样子,我仿佛能触摸到他们内心的战栗。 莫泊桑笔下的人物总是如此真实,真实得令人心痛。皮埃尔对弟弟的嫉妒与猜疑,像毒蛇般缠绕着他的理智;让面对突如其来的遗产时,那种既欣喜又惶恐的矛盾心情,都让人感同身受。最令人唏嘘的是那位母亲,她带着秘密生活了半辈子,最终却要面对两个儿子的质问。这种家庭悲剧,比任何外部的苦难都更让人揪心。 血缘关系真的那么重要吗?一个谎言真的能摧毁多年的亲情吗?当我们指责皮埃尔的偏执时,可曾想过换作自己能否坦然接受这样的真相?莫泊桑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嫉妒与怀疑往往比任何外在的苦难更具破坏力。 读到最后,我不禁想到现实中的许多家庭矛盾。多少亲情毁于猜忌,多少爱情死于误解。莫泊桑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写出了人性的阴暗,更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看似平常的家庭关系里,往往暗藏着最深刻的人性考验。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皮埃尔与让》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