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知书房
巴黎
爱弥尔·左拉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
发表书评
巴黎的百年变迁,是男人们在政治、金钱、欲望中厮杀的战场。他们建造高楼又推倒它们,争夺权力又失去它,在证券交易所里疯狂投机,在贫民窟中绝望挣扎。左拉笔下那些工程师、银行家、革命者,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能改变这座城市。但这历史同样是女人们无声的承受。她们在豪华公寓里守着空虚,在洗衣房里搓洗别人的衣服,在教堂里祈求平安。最让我难受的是玛丽,那个单纯的女工,她以为爱情能拯救自己。巴黎的街道永远潮湿阴暗,塞纳河的水永远浑浊。当雨果看着圣母院的尖顶时,这座城市已经变了。人们来了又走,梦想诞生又破灭,只有巴黎永远在那里,冷漠地看着一切。
"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无论你何时离开,它都永远与你同在。"——欧内斯特·海明威
左拉在《巴黎》中展现的结局确实给读者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但这短暂的慰藉反而更凸显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当主人公皮埃尔最终选择离开巴黎,投向宗教怀抱时,表面上看似乎找到了精神归宿,但细想之下,这何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左拉用这样的结局让读者暂时从巴黎这座"腐烂之城"的压抑中抽离,却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痼疾。
书中那些令人窒息的描写——政客的虚伪、宗教的堕落、贫民窟的苦难——早已在读者心中点燃愤怒的火焰。皮埃尔的退场或许是他个人的解脱,但巴黎街头那些挣扎求生的底层民众呢?他们的苦难仍在继续。左拉刻意安排这样的结局,正是要让读者思考:在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里,个人的救赎根本无法解决结构性的问题。
更讽刺的是,现实中的巴黎在左拉时代之后并没有变得更好。工人阶级获得表面自由的同时,却陷入了新的剥削形式。直到1884年,法国才真正承认工会合法化,而这距离《巴黎》描写的时代已经过去太久。左拉笔下人物的命运,与其说是结局,不如说是对现实更深刻的控诉。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