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人
波士顿人
亨利·詹姆斯

波士顿人

亨利·詹姆斯  

波士顿人》故事以1870年代的美国城市波士顿和纽约为背景,描写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为了占有一位有演说才能的女孩子藉此拥有一笔丰厚的社会资源而展开的一系列名利争夺战。詹姆斯以这本小说考察了美国内战后的商业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侵蚀,表达了自己以审美求自由精神与健康交往的社会交往伦理思想。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9476
读《波士顿人》时,我被那种压抑感包围。每个人都在演戏,说着漂亮话,却没人敢讲真话。奥利夫和维雷娜的关系像一场拉锯战,一个拼命想控制,一个拼命想逃跑。亨利·詹姆斯把这种扭曲写得特别真实。最难受的是看着维雷娜慢慢失去自我,她明明有才华,却变成别人的工具。这本书让我明白,自由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争取的。可惜太多人像维雷娜一样,到死都没想明白这一点。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3829
"在波士顿,人们谈论理想时总是带着一种庄严的神情,仿佛在参加一场永不散场的礼拜。"——亨利·詹姆斯以锋利的笔触,在《波士顿人》中为我们剖开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中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微妙间隙。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6736
"在波士顿最阴暗的角落里,社会改良的激情与个人欲望的暗流碰撞出最刺眼的火花——这就是詹姆斯笔下那个充满讽刺与洞见的镀金时代。"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27192
时隔三年再次翻开《波士顿人》,这种感觉很奇妙。记得第一次读是在大学选修美国文学史的时候,当时被詹姆斯繁复的句式折磨得够呛,硬着头皮读完却什么都没记住。这次重读是因为在二手书店偶然看到这本泛黄的旧书,封面上波士顿的街景让我突然想起那段在图书馆苦读的日子。 说来好笑,我原本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并不感冒,总觉得太过琐碎。但去年偶然读了詹姆斯后期的《鸽翼》,那种细腻到近乎病态的心理描写意外地打动了我。于是心血来潮想系统地读他的作品,结果《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到一半就放弃了,《螺丝在拧紧》又太过阴郁。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这本最初让我望而生畏的《波士顿人》。 重读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三年前让我头疼的那些长句子,现在居然能读得津津有味。不过说实在的,这本书确实不容易读。詹姆斯就像个拿着放大镜的观察者,把每个人物的每个细微表情、每个犹豫的眼神都放大十倍来描写。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走神,回过神来发现已经翻过了三页,却完全不记得讲了什么。 故事主线其实很简单——一个年轻记者爱上了一位女权运动演说家。但詹姆斯偏偏要把这个简单的故事讲得百转千回。维里纳这个角色让我特别困惑,她到底是真心相信女权主义,还是仅仅迷恋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巴兹尔对她的追求,到底是真爱,还是想把她从公众视野中"拯救"出来的控制欲?这些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一直困扰着我。 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波士顿社会的描写。那些沙龙聚会、演讲会场、海滨度假地的场景,明明写的是19世纪末的美国,却让我莫名联想到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表演。奥利夫这个激进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她对待维里纳的方式,与其说是 mentorship,不如说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占有欲。这让我想到现在某些"意见领袖"和他们的追随者之间的关系。 与詹姆斯后期的作品相比,《波士顿人》的笔触还算相对明朗。但那种特有的暧昧感已经初现端倪——每个人物都处在说与未说、做与未做之间的模糊地带。巴兹尔在追求维里纳时的种种算计,维里纳面对两个追求者时的犹豫不决,奥利夫对失去维里纳的恐惧...这些心理描写就像在雾中看花,明明知道那里有什么,却总是看不真切。 说实话,读完后我依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这本书。结尾处维里纳的选择让我特别困惑——她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巴兹尔?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对公共生活的厌倦?詹姆斯一如既往地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种不确定性让我既恼火又着迷,就像面对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题。 重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同情在不断转移。刚开始很欣赏奥利夫的理想主义,后来却对她的控制欲感到不安;起初觉得巴兹尔是个自私的传统主义者,到最后却觉得他可能是唯一真正理解维里纳的人。这种摇摆不定的感受,或许正是詹姆斯想要达到的效果——现实中的道德选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最触动我的其实是书中那些"未完成"的感觉。演讲中途被打断的维里纳,始终未能实现的改革理想,还有那些说到一半就被咽回去的表白...这些未竟之事构成了整部小说的基调。读完后好几天,我脑海里都萦绕着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就像目睹了一场永远等不到结局的演出。 现在回想起来,三年前读不懂这本书或许不是坏事。那时的我大概会执着于寻找"正确答案",而现在的我反而能欣赏这种模糊性了。詹姆斯笔下的人物都活在这种永恒的犹豫中,就像我们每个人面对重大选择时那样。这种迷茫,或许正是最真实的人生体验。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98240
"命运总是玩弄着那些最不愿承认被它戏弄的人。" ——《波士顿人》中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恰如整部作品那面精心打磨的棱镜,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知识群体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精神困境。詹姆斯以手术刀般的精准笔触,将十九世纪末波士顿上流社会的客厅变成思想交锋的剧场,让每个角色都成为时代精神症候的活体标本。那些看似优雅的茶杯碰撞声里,暗藏着新英格兰清教徒传统与女权主义思潮的激烈角力,而叙述者冷峻的旁观视角,最终在奥利弗与维瑞娜这两个互为镜像的人物身上,完成了对进步主义神话最富深意的祛魅——当我们将这面维多利亚时期的古董镜擦拭干净,惊觉镜中映照的,正是当代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间永恒的犹疑与彷徨。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