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仪礼
仪礼
彭林

仪礼

彭林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17篇。在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制度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仪礼》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该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9143
翻完彭林的《仪礼》,多数人会感叹周代礼制的完备精细。但我更在意的是他如何从枯燥的经文里还原出活生生的礼乐实践。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把《仪礼》从故纸堆里拽出来,让它重新成为可操作的仪式指南。他用考古材料和文献互证的方法尤其扎实,每一条推论都有器物支撑。读完后你会明白,那些繁琐的礼仪程序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维系社会运转的规则系统。
2025年07月1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6297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其致一也。"——《仪礼》
2025年07月1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8946
彭林的《仪礼》告诉人们如何约束自己,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礼仪规范。这本书讲的是最朴实的道理,却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翻开《仪礼》,首先看到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规定。从穿衣戴帽到站立行走,从吃饭睡觉到待人接物,都有章可循。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其实都在教导人们如何成为真正的君子。 《仪礼》特别强调言行的重要性。说话要谨慎,做事要稳重。一个人如果总是夸夸其谈,就容易招致祸患。这本书把道理比作文章的根基,把规范比作文章的骨架。没有这些,再华丽的辞藻也是空洞的。彭林用最平实的语言,把几千年的礼仪智慧传递给后人。 学习《仪礼》需要耐心和时间。年轻人刚开始可能觉得这些规矩太死板,但慢慢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二十岁之前,很多人都不明白礼仪的重要性。等到年纪渐长,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修身。《仪礼》就像一位严格的老师,时刻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掌握《仪礼》的精髓,比拥有万贯家财更有价值。这本书教会人们如何说话得体,如何举止大方。看似简单的站立坐卧,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彭林把古人的智慧整理得清清楚楚,让现代人也能轻松理解。读《仪礼》不仅能提升个人修养,更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2025年07月1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8853
说来惭愧,直到而立之年才真正静下心来研读彭林先生的《仪礼》注本。这部礼学经典的专业性远超想象,注释之精当令人叹服,考据之严谨足为典范,体系之完备堪称圭臬,诠释之透彻令人豁然开朗。对比年少时对礼学典籍的浅薄认知,如今才懂得这部著作的价值——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把打开先秦文明密码的金钥匙。 书中每一个仪节程序的考订都耐人寻味。或许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精确性,让《仪礼》研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就像考古学家修复青铜器时必须严守操作规程,彭林先生对士冠礼、乡饮酒礼等仪式的复原,同样遵循着学术研究的铁律。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恰是当代学术最稀缺的品质。试想,若是随意增减仪节,或是含糊其辞地解释礼器用途,这部著作还能保持其学术价值吗?这种近乎完美的准确性,反而成就了它的永恒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陷入思考: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规范,为何能穿越三千年时空依然打动人心?或许正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中华文明最本真的精神内核——对天地秩序的敬畏,对人伦关系的郑重,对生命仪式的庄重。彭林先生用显微镜般的观察力,为我们还原了这些仪式的本来面目,却也在字里行间暗示着:真正重要的不是形式本身,而是形式背后那个"敬"字。当现代生活日益碎片化之时,这种对仪式的执着考证,反而让人感受到某种失落已久的精神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诠释经文时始终保持的克制态度尤为可贵。他没有过度发挥,也不刻意迎合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而是让古礼自身说话。这种学术自律,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直接面对那个"礼乐昌明"的时代。有时候,最深刻的见解恰恰隐藏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注解之中,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和体悟。读这样的著作,既是对知识的获取,更是对治学态度的熏陶。
2025年07月1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2971
这书到底想说啥?看不懂。
2025年07月1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