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记
戴圣

礼记

戴圣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52659
许多读者翻开《礼记》便觉头昏脑胀,那些繁复的仪节、琐碎的礼数,读来如同嚼蜡。殊不知这部看似艰涩的典籍,原是西汉儒生戴圣辑录的日常礼仪规范,本是为寻常百姓所设的生活指南。而今人读之艰深,恰似捧着上古的菜谱却辨不出盐糖,实在是古今生活相隔太远的缘故。 记得章太炎先生论及先秦典籍时曾说:"礼失而求诸野。"这话用在《礼记》上尤为贴切。书中记载的冠婚丧祭之礼,看似迂阔,实则藏着我们先人最朴素的生活智慧。譬如《曲礼》中"毋抟饭,毋放饭"的规矩,今日看来拘泥,细想却是教导人用餐时的体面;"长者赐,少者不敢辞"的训诫,至今仍是人际交往的金科玉律。每读至此,不禁感慨:我们抛弃了形式,是否也丢掉了其中的精神? 尤为可惜的是,今人读《礼记》往往直奔《大学》《中庸》而去,却忽略了那些记载民间礼俗的篇章。《内则》中记载的侍亲之道,《玉藻》描述的衣冠制度,都像是一面映照古人生活的铜镜。我常想,若能将《礼记》当作古人生活的纪录片来读,或许就不会觉得枯燥了。那些繁文缛节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情世故。 读《礼记》确需下一番功夫,但不必如临大敌。钱穆先生曾言:"读古书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这话深得我心。当我们以理解而非批判的态度去读,那些看似僵硬的礼文就会渐渐生动起来。毕竟,这些文字穿越两千年与我们相遇,本身就是一场奇迹。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9054
翻开《礼记》那些繁复的礼制条文,总让人产生某种不适感。当看到"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这样的规定时,不禁要问:这些刻板的规范,真的能塑造出理想的人格吗?戴圣编纂的这部经典,将周代礼仪制度编纂得如此细致入微,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 那些关于丧服的详尽规定尤其令人困惑。为什么为父亲守丧要穿斩衰三年,而为母亲只需齐衰一年?这种明显的性别差异,在今天看来实在难以理解。更令人不安的是,《礼记》中"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主张,赤裸裸地展现了当时的阶级观念。我们不禁要质疑:这些所谓的"礼",究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高尚准则,还是维护特权阶层的工具? 不可否认,《礼记》确实保存了珍贵的古代文化资料。但当我们读到"女子十年不出"这样的规定时,很难不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礼仪规范,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人性的自然发展?或许,我们需要以更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经典,而不是盲目地全盘接受。毕竟,任何时代的道德规范,都需要经得起人性的检验。
2025年07月2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8279
读完《礼记》之后,感觉很难说清楚这本书到底好不好。它给我一种很复杂的感受。如果说儒家经典的代表,《礼记》确实很重要,但我总觉得它的问题比《尚书》更多。所谓"礼"可以学,但《礼记》里的很多东西让人学不下去。 戴圣编这本书的时候,明显带着很强的汉代官方思想。他把很多古代的礼仪制度记录下来,看起来很有条理,但很多内容其实很死板。我不喜欢他那种过分讲究形式的态度。他记录的那些礼节,有些简直繁琐到可笑。比如吃饭该怎么坐,衣服该怎么穿,这些细节有必要写得这么详细吗? 《礼记》里有些篇章还不错,比如《大学》《中庸》,但这两篇后来被单独拿出来不是没有道理的。其他大部分内容都显得很教条。孔子说的话被记录了很多,但感觉都被加工过了,失去了原本的鲜活。 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论语》的直接和真实。《礼记》太多地方在说教,而且经常自相矛盾。它确实保存了很多古代制度,但读起来总让人觉得不舒服。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57117
戴圣所撰《礼记》,辑录秦汉以前礼制,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此书内容庞杂,包含礼仪、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系统性略逊于《周礼》。但它的价值在于保存了大量先秦文献,尤其对儒家礼学思想有较完整的记录。书中关于教育、修身的部分,至今仍有参考意义。作为礼学经典之一,它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从史学角度看,这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文献汇编。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93261
礼通古今,道贯天人
2025年07月19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