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梁传
知书房
谷梁传
谷梁赤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4
发表书评
知书客137350"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知书客334777《谷梁传》这部春秋大义,字字如珠玑,句句含深意,读来令人顿生敬畏之心。它不像《左传》那般铺陈史实,也不似《公羊传》那样阐发微言,而是以简练质朴之笔,直指人心,将圣人之道娓娓道来。每当我展卷细读,总能感受到那种穿越千年的智慧光芒,照亮今人的迷途。
谷梁子著书立说,最重正名分、明尊卑。他解经时往往从一字一句入手,却能见微知著,揭示出礼乐制度背后的深意。譬如解"春王正月"四字,便道出"大一统"的治国理念;释"郑伯克段于鄢",则点明兄弟相残之祸。这种见微知著的解经方式,正是我最为推崇的。读《谷梁传》时,每每为其精妙的解经艺术所折服,那些看似简单的字句,经他一解便显露出惊人的深度。
其文风质朴无华,却自有一种凛然正气。不尚雕饰,不求华丽,但求义理通达。这种文风恰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不疾不徐地讲述着治国安邦的道理。我常想,若能得谷梁子十分之一的治学精神,此生便无憾矣。
最令我感佩的是,《谷梁传》虽为解经之作,却处处体现着对现实的关怀。它不满足于简单地解释经文,而是要通过解经来匡正时弊,引导世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每读一遍,都能获得新的启发,仿佛在与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对话。
《谷梁传》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保存了珍贵的经学传统,更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历史的智慧;又像一盏明灯,指引未来的方向。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它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研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永恒智慧。
知书客936451读《谷梁传》时,常能感受到那种穿透历史尘埃的智慧闪光。谷梁赤解经不像公羊那样锋芒毕露,却像春雨润物般把微言大义渗入字里行间。他笔下的春秋笔法总让我想起老子的"大音希声"——看似平淡的叙述里藏着惊雷,就像茶汤第三泡才显出的真味。
特别着迷他对"不雨"、"地震"这些灾异记载的阐释。后世总说汉儒好谈天人感应,其实谷梁子早就在用星象变迁丈量人间德行了。记得他解僖公三年"不雨"时,把旱灾与君主"志不在民"勾连的笔法,简直像用道德显微镜在观察历史切片。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通的思维,暗合着《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古老智慧,却又比董仲舒体系多了份质朴的烟火气。
最打动我的是他对"义"的诠释。都说《春秋》以道名分,谷梁传却把冷冰冰的礼法写出了温度。比如对齐桓公召陵之盟的评点,既肯定他尊王攘夷的功业,又不忘提醒"信由中出"的为政根本。这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评史眼光,像极了中医讲求的"扶正祛邪"——政治得失原来也讲究标本兼治。
现代人读古经传总觉得隔膜,但谷梁赤用生活化的比喻打破了这种距离感。他把诸侯会盟比作市井交易,将战争征伐说成童仆争斗,这种带着市井智慧的解读方式,让金戈铁马的春秋史忽然有了菜市场的鲜活气息。难怪苏轼说读谷梁传如"嚼橄榄",初觉平淡而后味回甘。
站在当代回望,谷梁传的价值或许正在于这种平衡感。它既不像某些注疏那样被礼教捆住手脚,也不似后世疑古派那般凌厉解构。就像茶道中的"和敬清寂",在保守与革新间找到微妙的黄金分割点。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对困在信息茧房里的现代人,何尝不是一剂清醒良方?每当我被极端观点裹挟时,总想起谷梁赤那句"因其可褒而褒之",提醒自己看待事物要留三分余地。
知书客762023读不懂,浪费时间。
知书客427188有人说从《谷梁传》中读出了"一字之褒,荣于华衮"的严谨笔法,有人却推崇其"以义制事"的微言大义。可当我翻开这部号称"春秋三传"之一的典籍,只看到谷梁赤用繁复的礼制框住历史,用僵化的道德绑架叙事。那些矫揉造作的褒贬之辞,不过是给历史套上礼教的枷锁。在这个需要文化创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胸襟,而不是这种用繁文缛节裹挟历史的陈腐说教。所谓"春秋笔法",终究不过是戴着道德面具的文字游戏罢了。
查看更多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