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
谷梁传
谷梁赤

谷梁传

谷梁赤  

《春秋》三传之一。又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在三传中与《公羊传》同属今文经学,重在探求《春秋》的大义。相传为鲁人谷梁赤所著,故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杨士勋疏以为《谷梁传》出于子夏,清末廖平以《谷梁传》同《公羊传》、《左传》皆出子夏,近人考证《谷梁传》出于《公羊传》之后。西汉才著为竹帛。西汉戾太子曾好《谷梁传》,宣帝时一度立于学官, 但除此外一直未被立于学官。汉代以后,研治《谷梁传》更少。历代比较重要的注释只有几种,如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清钟文烝《谷梁补注》、廖平《谷梁古义疏证》。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85359
推荐⭐⭐⭐⭐⭐⭐ 这是三年前初读《谷梁传》时的感受,当时只觉得晦涩难懂,连读书笔记都无从下笔;直到上个月重游曲阜孔庙,在杏坛前驻足良久,忽然对春秋笔法有了新的领悟;回来后便迫不及待重拾这本经典,特别是其中关于"微言大义"的阐释,每每读来都令人拍案叫绝。 作为"春秋三传"之一,《谷梁传》与《公羊传》并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记得在孔庙的碑林里,看到明代学者胡广的评价:"谷梁子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子辩而裁,其失也俗。"这个"清婉"二字,道尽了《谷梁传》的神韵。不同于《公羊传》的雄辩滔滔,《谷梁传》更像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用最简练的文字传递最深邃的思想。 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郑伯克段于鄢"的解读。短短六个字的经文,谷梁子却解读出层层深意:"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将郑庄公处心积虑要除掉弟弟共叔段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这里,不禁想起在孔庙看到的"春秋笔法"四个大字——原来这就是所谓的"一字寓褒贬"啊!谷梁赤用最克制的语言,揭开了历史最残酷的真相,这种表达方式比直白的批判更有力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礼"的阐释。在解读"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时,谷梁子说:"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这种对礼制的坚持,让我联想到在孔庙看到的祭祀场景。现代人或许会觉得这些繁文缛节迂腐,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是对秩序的敬畏,对文明的守护。就像书中所言:"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这种道德约束力,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吗? 书中关于"义利之辨"的论述也令人深思。在解读"晋人执虞公"时,谷梁子批评虞公"贪土"而亡国,强调"以义为利"的道理。这让我想起在孔庙杏坛听到的讲解:孔子周游列国时,即便困于陈蔡,也不改其志。这种精神气节,在《谷梁传》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重读这些文字,恍如清泉涤荡心灵。 最妙的是书中对"微言大义"的把握。比如解读"陨霜不杀草"时,谷梁子联系到"君诛不止"的政治隐喻。这种解读方式,就像在孔庙看那些斑驳的碑刻——表面是简单的文字,背后却藏着整个时代的密码。难怪苏轼说:"读《春秋》如读律,读《传》如听讼。"《谷梁传》就是最好的判例解读。 重读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书中体现的那种"温柔敦厚"的批评精神。即便对昏君佞臣,谷梁子也保持着学者的克制,用"讳"与"不讳"来表达褒贬。这种批评艺术,比直白的斥责更有力量。就像在孔庙看到的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挺立的古柏,沉默中自有千钧之力。 常有人问: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为什么还要读这么古老的经典?我想,《谷梁传》给出的答案再清楚不过:它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如何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就像书中所言:"《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这种表达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合上书卷,耳边仿佛又响起孔庙钟声。两千多年前的文字,依然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扉。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永远在等待与知音相遇的那一刻。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8175
注水这么狠也配叫传?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4964
在《春秋》三传中,《谷梁传》往往被《左传》的光芒掩盖,但细细品读,方知谷梁赤的笔力独到。他以微言大义著称,一个"克"字能演绎出君臣大义,一个"弑"字暗含褒贬春秋。最令我自豪的是,这部经典确立了中国史书"一字褒贬"的传统,后世史家谁敢说没受过它的滋养?我们常夸《左传》叙事生动,却忘了《谷梁传》开创的义理阐释体系,就像暗夜里的星光,看似微弱,实则指引了千年史笔的方向。
2025年07月1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7654
读《谷梁传》时常有种荒诞感——这部号称"春秋三传"之一的经典,表面上恪守礼法,骨子里却透着股腐儒的酸臭味。谷梁赤用显微镜解构《春秋》的每个字眼,硬要从中榨出所谓"微言大义",结果把活生生的历史腌制成一坛发霉的伦理标本。 最令人窒息的是那种病态的"正名"癖。鲁隐公元年"郑伯克段"的记载,明明记录着权力斗争的残酷真相,谷梁赤却非要纠缠"克"字用得是否恰当,像极了现代某些揪着标点符号做文章的学究。这种文字游戏玩到极致时,连"陨石五"这样的自然现象都要解读成"阴阳失序"的征兆,把天文学愣是扭曲成道德审判。当历史观察沦为道德判词,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相,更是理解复杂人性的能力。 更可笑的是其"为尊者讳"的双标逻辑。记载鲁国君主死亡必书"薨",他国君主则贬为"卒";同样是战争,鲁国战败就美化成"师败绩",别国失败则幸灾乐祸地记作"溃"。这种春秋笔法哪里是秉笔直书?分明是戴着礼教滤镜的自我感动。我常想,若谷梁赤活在当代,怕是要把股市涨跌都解释成"天子失德"的体现。 最要命的是将历史因果简化为道德公式。晋楚城濮之战,明明是多维度的战略博弈,在《谷梁传》里却成了"晋侯伐楚非礼"的单线条道德剧。这种思维模式遗毒至今——我们身边不仍有把复杂社会问题归因于"人心不古"的现代谷梁赤吗?当历史教训被蒸馏成几滴道德说教,读史明智就成了笑话。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部充斥着道德绑架的经典倒是绝妙的反面教材。它提醒我们:当解释系统变得过于精巧,往往意味着正在远离真相。就像用罗盘测量互联网信号,谷梁赤那套礼法仪器,终究量不出历史的量子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批判《谷梁传》,本质上是在警惕自己——别成为新时代的礼教囚徒。
2025年07月1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2798
最近又翻了一遍《谷梁传》,越读越觉得困惑。书里那些春秋时期的礼法规矩,现在看来简直像另一个世界的事。我明白古人讲究尊卑有序,可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活了二十多年,见过太多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所谓的礼法早就名存实亡了。我试图按书里说的去理解君臣父子之道,但总觉得哪里不对。这个时代变了,可人心没变。有时候觉得古人的道理很对,有时候又觉得太过死板。我既做不到完全遵循这些规矩,又没法彻底抛开这些想法。大概这就是读书人的烦恼吧,知道得越多反而越糊涂。
2025年07月18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