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戴礼记
知书房
大戴礼记
戴德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5
发表书评
白岩松说:"现代人追求效率,却丢了深度。古人慢条斯理,反而把道理说透。"这话让我想起那些被束之高阁的典籍,比如戴德的《大戴礼记》。翻开这部号称"礼学大全"的古书,扑面而来的却是一股陈腐的霉味。
我承认整理古籍是件功德,但戴德这活儿干得实在叫人窝火。把孔子弟子的只言片语硬塞进"礼"的框架,活像把新鲜野菜腌成咸菜——原味尽失,徒留满口涩味。说什么"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现代人谁还分得清封地里该拜哪座山?更可笑的是那些繁复的服饰规制,连腰带打几个结都要规定,活脱脱是给活人套的枷锁。
硬着头皮读《夏小正》篇,气得我直拍桌子。说什么"二月剥鱓",三月"妾子始蚕",这套农耕社会的黄历,放在今天连老农都嫌过时。最可恨是《曾子》十篇,满纸"君子慎独""孝子不匮",道理没错,可戴德非要把人捆成规规矩矩的木偶。难怪胡适说这是"僵死的礼教",活人哪受得了这样刻板的教条?
不过昨夜重读《武王践阼》,倒嚼出点新滋味。当看到"席前左端"要刻"安乐必戒",右端刻"无行可悔"时,突然觉得这老古董也有可爱处——至少比现代人把手机壳印满"暴富"来得清醒。只是戴德们不懂,真正的礼该是水中盐味,哪能像他这样把盐粒直接往人嘴里塞?
书架上这套中华书局版积灰已久,每次擦拭都腹诽:这些絮叨了两千年的老学究,怕是想不到后世连作揖都改成微信表情包了吧?
谈及《大戴礼记》,总觉其如明珠蒙尘。同为礼学典籍,世人多言小戴而鲜及大戴,何其不公!戴德所辑八十余篇,今仅存三十九篇,残卷中犹见先秦礼制之精微。尤爱《保傅》《曾子》诸篇,字里行间皆是上古君子气象。可惜王肃作伪后,东汉经师竟以《小戴记》为尊,遂使这部承载周孔遗训的典籍渐成绝响。每展卷至《夏小正》章,恍见三代遗民以星象定农时的虔诚——这般天地人通的智慧,而今安在哉?
读《大戴礼记》时,它总用繁复的礼制告诉你:"冠者,礼之始也",可那些三加九拜的仪式,在今日看来不过是束缚人性的枷锁。失意时翻到"君子不以菲废礼",它却教你用虚礼掩饰真实困境,这种自欺欺人的处世哲学,实在令人齿冷。当你试图突破常规时,它立即警告"礼者,天地之序也",将创新视为洪水猛兽。孤独时读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通篇都在教导如何用礼制保持距离,这种矛盾的处世之道,恰是礼教虚伪的明证。
更不必说那些"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的等级制度,"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性别规训,"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几乎每个试图理解传统的人,都会在这部典籍里遭遇窒息的压抑感。《大戴礼记》精心构建的礼制牢笼,表面上维系着社会秩序,实则扼杀了人性的活力。它将人异化为礼仪的傀儡,用繁文缛节消解了生命的本真。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不仅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更要警惕那些借"克己复礼"之名行思想禁锢之实的企图。毕竟,一个用礼制丈量一切的社会,注定会失去创造的激情与变革的勇气。
说来有些遗憾,直到研究生选修古典文献课时,我才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这本被《礼记》光芒遮蔽的《大戴礼记》。这部成书于西汉的礼学典籍,就像一位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智者,当拂去时光的尘埃,才发现其思想脉络如此清晰可触。那些看似晦涩的冠婚丧祭之礼,细读之下竟暗藏着古人构建社会秩序的智慧密码,字里行间流动着比《小戴礼记》更原始质朴的生命力。
少年时翻检十三经注疏,总对这部"礼记别本"敬而远之,觉得不过是些繁文缛节的堆砌。如今重读,倒像是重新发现了一部被低估的宝藏。夏小正篇里对物候的精准观察,让人惊异于两千年前的天文历法智慧;保傅篇阐述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窥见贵族培养体系的雏形。那些被现代人视为陈腐的礼制规范,细细品来,何尝不是先民在混沌中摸索出的文明坐标?就像曾子十篇里层层递进的修身之道,至今读来仍觉脊背发凉——原来我们标榜的现代价值观,古人早已用更优美的语言道尽。
最令人唏嘘的是书中那些未完成的理想。就像武王践阼篇记载的治国纲要,明明已勾勒出理想政治的轮廓,却在历史长河中渐成绝响。这让我想起书中记载孔子见老子时,那位守藏史预言"礼将失而求诸野"的警句。如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复兴,却常陷入非此即彼的争论——要么全盘否定如敝履,要么盲目崇拜似神灵。而《大戴礼记》恰似一面破碎的铜镜,既照见礼乐文明最鼎盛时的光芒,也映现出制度僵化后的裂痕。那些关于"天子五学"的设想,关于"明堂位"的考究,在秦皇汉武的专制车轮下,终究成了竹简上未竟的乌托邦。
每翻过一页虫蛀的篇章,就忍不住想象:倘若汉代独尊的不是小戴之学,倘若大戴礼的体系能真正付诸实践,中国文化的基因会不会是另一番模样?这种追问就像在抚摸竹简上褪色的墨迹,明知不会有答案,却依然被那份残缺的完美所蛊惑。也许正是这种永远悬置的可能性,让这部边缘化的经典始终散发着特殊的魅力——它不是庙堂之上端坐的圣贤,而是墙角那盏将熄未熄的油灯,用微弱却固执的光亮,提醒着我们文明传承中那些被遗忘的选择。
戴德《大戴礼记》虽常被后人置于《小戴礼记》之下,然其保存古义之功实不可没。读《夏小正》,犹见三代遗风;观《武王践祚》,如闻圣人遗训。戴德删定古记,非为标新,实存古道,其心可鉴。尤爱其中《曾子》十篇,论孝言礼,字字真切,较之空谈性理者更见儒者本真。世人多知其侄戴圣,却不知戴德之功,实为憾事。汉儒治经,自此始有统绪,后之学者岂可轻忽?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