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知书房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查尔斯·狄更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10
发表书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正直和善良更宝贵的了。"——《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读起来像是一锅热气腾腾的英式乱炖,各种荒诞离奇的人物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浓雾里来回穿梭。我手上这个译本还算流畅,但偶尔还是会遇到那种典型的翻译怪病——比如拉尔夫·尼克尔贝训斥侄子时突然冒出一句"你这不知好歹的东西",活像从老式译制片里跳出来的台词。最离谱的是凯特在裁缝店受欺负那段,原文的尖酸刻薄被翻译成了不痛不痒的"这位小姐真难伺候",简直把狄更斯最拿手的讽刺功力削去了大半。
说到开头,这本书比《战争与和平》友好太多了。狄更斯不愧是连载小说老手,第一章就让尼克尔贝家破产,第二章就把尼古拉斯扔进了令人发指的约克郡学堂。这种快节奏的展开就像伦敦街头叫卖的小贩,扯着嗓子非要你停下脚步。不过得提醒新读者,前五十页会出现将近二十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好在狄更斯给人物起名都带着标签——比如那个满脸假笑的斯奎尔斯,光听名字就知道不是好东西。
全书最精彩的要数对维多利亚时代教育制度的扒皮。多西伯义斯学堂简直是人类教育史上的耻辱柱,斯奎尔斯夫妇把学生当牲口养的做派,看得我后槽牙都要咬碎了。特别讽刺的是这对恶棍夫妇的互动,妻子记账时连学生挨打的次数都要折算成便士,丈夫则把《拉丁文法》当体罚工具——这些细节比任何历史教科书都更能展现当时底层教育的恐怖。我查过资料,狄更斯写这段时参考了真实的约克郡学校丑闻,难怪笔触带着股解剖刀般的冷峻。
相比其他狄更斯作品,这本书的感情线意外地清爽。尼古拉斯和玛德琳的爱情虽然老套,但至少没有《大卫·科波菲尔》里那种黏糊糊的多角恋。倒是斯迈克这个角色让我半夜看哭了——这个病弱少年在阁楼里偷偷珍藏朋友送的礼物,死前还在为尼古拉斯抄写诗集的段落,简直是狄更斯笔下最纯洁的灵魂。不过要说全书最魔幻的角色,还得数那个永远在吃鸡蛋的曼塔里尼先生,每次出场都像马戏团小丑似的转着圈说"这太可怕了",这种夸张到近乎荒诞的配角才是狄更斯的独门绝活。
小说后半段转向伦敦金融界的描写现在看来依然犀利。拉尔夫·尼克尔贝这个放高利贷的吸血鬼,在证券交易所里织就的阴谋网,简直就是现代资本游戏的原始版本。特别有意思的是狄更斯对股票经纪人的描写:"他们像秃鹫般围着破产者打转",这种比喻放在今天华尔街也毫不过时。不过有些金融骗局的情节确实需要点耐心,毕竟维多利亚时代的期票制度对现代读者来说跟天书似的。
要说缺点,狄更斯标志性的"圣诞童话式结局"在这本书里确实有点过火。所有坏人都遭了报应,所有好人都发了财,连那条叫威克斯的狗都找到了好归宿。这种大团圆放在写实主义作品里难免显得廉价,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正是狄更斯的慈悲——他亲眼见过太多伦敦贫民窟的苦难,总得在小说里给穷人留点希望。我特别喜欢最后一章那个细节:尼古拉斯发财后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这比直接给角色塞个金矿要真实得多。
重读时发现个有趣现象:书中那些最夸张的情节反而最有生命力。比如切里ble兄弟剧团演出时,观众往台上扔死猫的场面;或是曼塔里尼太太用梳子打丈夫时,梳齿卡在他假发里的滑稽描写。这些鲜活的市井片段比主线剧情更让人难忘,就像透过时光望远镜窥见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烟火气。
作为狄更斯的第三部长篇,《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确实不如《双城记》深刻,也没有《远大前程》精巧,但它有种粗粝的生猛劲儿。当写到约克郡学堂的孩子们分食发霉面包时,当描写伦敦贫民窟的妇女用破布裹婴儿时,你能感受到青年狄更斯笔端燃烧的愤怒。这种未经雕琢的正义感,反而比后期作品精心设计的道德寓言更打动人。建议初次接触狄更斯的读者可以从这本开始,它就像一杯酒精度适中的英式淡啤,既保留了文学的醇香,又不会像他后期作品那样浓烈得呛人。
"家庭不是靠血脉维系,而是靠爱与忠诚。"
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
世态炎凉中的人性光辉令人动容。狄更斯以尼克尔贝的成长历程为镜,犀利剖析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阶级矛盾与教育弊病。小说中斯奎尔斯的丑恶嘴脸与尼古拉斯的高尚品格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对比手法恰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查看更多书评